大成國王府遺址 位于現桂平市城區桂平鎮中心校內,是清咸豐年間,金田起義北上以后,由陳開、陳文茂領導的大成軍建立的農民政權機構所在地遺址。
1851年金田起義后,各地人民紛紛響應。1854年6月,廣東鶴山縣船民陳開在佛山領導武裝起義,會合粵劇藝人李文茂等50多艘,沿珠江西上,與梁培友、伍百、吳縣,占據大湟江口,圍攻潯州府城(桂平縣城),1855年8月16日攻克潯州,活捉潯州知府劉體舒、桂平知縣李慶福等。在潯州建立大成國,年號洪德,以舊潯州府衙門為大成國王府(桂平鎮中心校),改潯州為秀京、桂平縣為永秀縣。陳開稱鎮南王后改稱平潯王,又稱洪德王,梁培友稱平東王,區潤稱平西王,梁大昌稱定北王,姚新昌為北路大元帥。實行新的財政經濟措施,征賦稅、鑄錢向“洪德通寶”和“平靖勝寶”。
大成國建立后,大成軍乘勝出擊,陳開、梁培友率師數萬會合貴縣(今貴港市)農民首領黃全義、黃鼎鳳等攻占貴縣改貴縣為懷城縣,封黃全義為威國公、黃鼎鳳為將軍,后晉升為降國公。1855年9月李文茂率領戰船數百艘東下平南,1856年8月2日與梁培友攻克平南,改為武城縣。壯族農民首領李文彩從橫縣到桂平與陳開會合后,封為定國公。他和梁大昌率部于1856年收復橫州(橫縣),改橫州為槎州。1857年1月攻克永淳縣,改為巒城。5月5日攻克南寧,改南寧府為南安府,宣化縣為永寧縣。閏5月14日克武緣縣(武鳴)。6月進軍百色、隆安。11月13日李文茂、梁大昌率軍攻克廣東靈山,改為南賓縣。1856年12月陳開遣使封農民起義首領范亞音為榮國公。翌年2月7日范亞音率部克北流縣城,改為陵城縣。1857年陳開率領義軍多次攻打梧州府城后于8月10日攻克,改梧州府為秀江府,蒼梧縣為秀平縣,并派官員羅華觀駐守。李文茂攻占武宣、象州之后,于1857年1月攻克柳州,12月攻克永福,1858年2月攻克臨桂蘇橋,陳開沿桂江攻克昭平至永安州(蒙山),進軍桂林,大城國革命發展到了高潮。但由于清王朝的瘋狂鎮壓,大成國農民起義于1858年后連續失利,1861年陳開從秀京撤至貴縣被團練頭陳瓊、賴聯桂、陳乃機誘殺,英勇犧牲。7月16日秀京失陷。1866年3月姚新昌最后在大容山被俘犧牲,大成國失敗告終。
大成國農民起義自1854年6月至1866年3月,歷期12年,革命勢力范圍東至肇慶、梧州,西達南寧、隆安,南及北流、岑溪,北抵羅城、三江,西南到靈山,西北至臨桂蘇橋。以秀京為國都,四出打擊,所占州縣殺盡含官污吏,易名改制,設置官職,建立政權,征稅鑄錢,實行新的經濟措施和政策,得到人民的擁護,在農民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大成國秀京王府,原有正殿,正面向東有長100米、寬2米的通道,通道上分級設文武百官朝拜臺,并有石級云梯和府門左右安放兩大石獅等。除府城修筑加固外,還在黔、郁兩江岸邊修筑炮臺,安置數門大型鐵炮,江上停泊數百艘戰船。還改舊城隍廟石柱對聯為“都因有廟司陰陽之變理赫濯聲靈,城復于隍鑒善惡以分明昭彰報應”。這些鐵炮和對聯等文物一直保留到1958年大煉鋼鐵和1966年“文化革命”時先后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