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公園南臨淮海中路,西為襄陽北路,北界新樂路,占地22066平方米。原址原是農田及墓地,其中有江陰顏料巨商薛葆城的墓園。1938年,法租界當局公董局購置的土地作為新建辦公樓的地基。1940年6月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建辦公樓之事被擱置。1941年公董局決定建成公園,專供法國兒童游玩,一度有兒童公園之稱。由于國人的抗議,被迫于1942年1月30日對外開放,為紀念1939年在抗德戰爭中陣亡的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原外交官蘭維納,定名為蘭維納公園,又稱杜美公園。1943年改名為泰山公園,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改名為林森公園。1950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改為襄陽公園。
園內既有規則式的布局,也有自然式的布置,在兩者中的空間,充分利用綠籬分隔,產生小中見大的效果。園內有法式梧桐林蔭道、對稱形的花壇,園內甬道寬闊、曲徑回旋、"歪門斜道"與精巧的綠化布局構筑了一座別具特色的法式公園。公園內植有櫻花、茶花、杜鵑、海棠、月季等近百種花木,以增添四時景色。
懸鈴木大道:園門內一條南北向的寬闊大道,兩旁高大虬勁的懸鈴木濃蔭蔽日,十分壯觀。道路兩側有法國式軸對稱幾何形的花壇,種植四季花卉,與園外淮海中路上的花壇交相輝映。噴水池:位于園西北角,面積約60平方米,池邊為水磨石圍廊,廊下植月季,廊上繞紫藤。池南散植青楓、羅漢松、鋪地柏,另有幾塊太湖石屹立其中。池北靠圍墻處是一片竹林,青翠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