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將文物陳列與場景復原、多媒體輔助等手段相結合,清晰地展現了古上海的燦爛文明。總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約8800平方米的新博物館。
歷史廳:穿梭“時光隧道”
早在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博物館的“歷史廳”以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到春秋兩漢的時間為序,采用豐富的場景復原、大量的文物古跡,將上海悠遠而多彩的古代歷史娓娓道來。"最早的上海人”出土于崧澤遺址下層馬家浜文化俯身葬墓中,頭骨保存大體完整,是一名25至30歲的青年男子,為迄今發現最早的上海先民,故被譽為“上海第一人”。
崧澤文化時期上海先民的生產活動
在良渚文化展廳內,琮、鉞、璧等大批玉器反映了我們悠久的用玉傳統。據介紹,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雕工之精為世界史前玉器之最。而且,這一時期出土的玉溫潤晶瑩,沒有遭到太多的侵蝕,難能可貴地保存了出土前的原有風貌。“黑衣陶”是良渚時期陶器的一個顯著特征。器壁薄而規整,紋飾有鳥首蛇形紋、勾連紋、編織紋及鳥紋等。良渚文化墓葬發現活人陪葬現象。139號墓的年代屬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早于我國第一個王朝——夏代五百余年。馬橋文化是以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東的馬橋遺址第四層為代表的青銅時代早期文化,距今約3300-3000年。這一時期的展品有印紋硬陶罈、灰陶簋商代陶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