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位于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始建于元代大德門年(1302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占地二萬平方米,院內有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院內還有14座明、清兩代碑亭。先師門,孔廟正門,門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馬碑。大門院內東側設有神廚、井亭、宰牲亭;西側有神庫、致齋所等,環境神秘而典雅。
進士碑林陳列豎立于大成門外左右兩側,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藉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于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找到的。石鼓共10座,原陳展于大成門內,出土于陜西寶雞,系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期的遺物。每鼓刻有記述周宣王游獵故事的四言詩一首,這就是古今聞名的石鼓文,為我國稀世文物,但已遷故宮收藏與展出。現存此處的石鼓,是清乾隆時的復制品。
御制記功碑計11座,分別豎于大成門院內東西兩側的碑亭內,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如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以記述有關歷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績。辨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