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東端青鼓壘頭盡處,與潮音洞南北相對。洞壁陡峭,石劈如門,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中飛掛一天然石橋,上建有觀佛閣,前可望海,后可觀洞,洞深幽,陽光海潮作用下,洞內巖石各顯奇形變幻莫測。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天門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麗景色。
梵音洞山色清黔,峭壁危峻,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是梵音洞觀潮最佳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書“梵音洞”額賜掛于此。佛閣下海潮翻滾,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龍吟虎嘯,日夜不絕。因此,梵音洞又與潮音洞并稱為“兩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
千手觀音
“想象如來極目希,梵音靈洞得稀微。水簾半卷黃金面,寶蓋深籠翠柳衣。潮鼓盡成仙鼓樂,山光俱是佛光輝。忽然一陣香風起,疑是雪花鸚鵡飛。”梵音洞瞻圣閣供奉千手觀音。菩薩除兩手兩腳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生一眼。四十手、四十眼再乘以“二十五有”而得出千手千眼,表示有普渡一切眾生的無限法力。普陀山供奉千手觀音的還有法雨寺御碑殿、紫竹林大悲殿及洛迦山圓通禪院等。
善財洞庵
“山谷幽深杖策尋,歸來日色已西沉。雪濤怒擊玲瓏石,洗盡人間絲竹音。”“緣巖度壑各但簦,翠谷奇環賞不勝。竹內鳴泉傳梵語,松間剩海露金繩。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更笑呼童扶兩脅,朔風直上最高層。”登上卵石山徑,幾經曲折即抵善財洞。洞深1.5米,寬約2米。洞形酷似龍首,洞口如同龍嘴,洞內一巨巖似龍舌,洞頂兩巖像龍角。相傳為善財童子棲身之處。洞側有善財洞庵,庵中大殿楊枝觀音像旁,陳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木刻浮雕,為全山各寺庵所獨有。
觀音閣
又稱瞻圣閣,建于梵音洞石橋上,前可觀海,后可望洞,洞中霧靄彌漫,傳說觀音現身處。海濤入洞,似獅虎吼嘯,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