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以它茫茫的草原,浩瀚的森林和古樸多姿的民族文化而著稱于世,被人們譽為綠色之凈土,北國之碧玉。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四大草原中唯一極少污染、保留著自然古樸和獨特風情的天然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廣垠無邊,面積闊達8萬平方公里。
站在草原上,那碧綠的牧草會從你的腳下一直伸展到遙遠的天邊,仿佛整個宇宙都是綠色的。草原也是花的世界,五顏六色的野花一團團、一族族,紅的如火、藍的如玉。
走進這草原,絕少天蒼蒼、野茫茫的凄涼,更多的是置身草海花境的驚奇和歡欣。在呼倫貝爾草原,生長著1300多種植物,其中包含了各種類型草原的奇特景觀。
我們一行于呼倫貝爾盟首府海拉爾市落腳安歇。海拉爾這個不足20萬人口的草原明球,像磁石一般吸引著我。南北走向的海拉爾河自該城正中緩緩流過,哺育著世世代代居住在東西兩岸的蒙漢兄弟們。
我大約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全城游覽了一番,其市井純樸又不失文明,處處透露出現代社會的濃郁氣息。公園里,一邊足球,一邊門球,老少同樂,相映成趣;道路邊,一家花店姹紫嫣紅,點綴本已秀美的環境,令人更加心曠神怡。客居海拉爾賓館門前不過錯處的一家食品店,女主人20多年前由俄羅斯遠嫁此地,現在也成了地道的海拉爾人,她與丈夫及兩個俏麗女兒過著美滿的日子。
當汽車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彎彎曲曲的林間公路上穿行,密密匝匝的森林與汽車擦肩而過,一棵棵古松在微風中婆娑起舞,炫耀著它嫵媚多妖的英姿。大興安嶺峰巒起伏,莽莽蒼蒼,逶迤不盡,處處顯示出它的博大和深沉。據向導介紹,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生棲著400余種野生動物呢。
在鄂倫春自治旗,我們先游覽到當地居民的狩獵文化和采擷文化,爾后參觀了鮮插人的古洞穴嘎仙洞。嘎仙洞坐落在大興安嶺的懸崖峭壁上,它離地面25米高,只有一條小路可樊援而上。
嘎仙洞是天然古洞,洞高12米,深100余米,寬19米,可容千人。嘎仙洞是鮮卑人的"舊墟石屋"、"祖宗之廟",洞內石壁上刻著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拓跋燾的祭祖祝文,表明鮮卑人就是從此南遷入主中原的。離工嘎仙洞,我們又去了敖魯古亞今。
敖鄉的鄂溫克族也是典型的狩獵民族。在敖鄉最讓人驚奇的,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他們不用馬,也不用駱駝,而是用馴鹿。鄂溫克獵民家家都養著很多馴鹿。那一只只高大健壯的馴鹿,夏天當坐騎,冬天拉雪撬。
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是呼倫貝爾自然風光中的又一奇觀。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呼貝爾的河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山林河流水勢湍急,飛流直到此為止;草原河流溫順平緩,九曲回腸。"天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長300里,可河道加起來竟有數千公里之多。
在呼倫貝爾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之中,最著名的當屬呼倫湖和貝爾湖了。呼倫湖又名達賚湖,方圓800里,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貝爾湖多半在蒙古,少半在中國。在呼倫湖和貝爾湖之間,烏爾遜河將其聯接起來。關于呼倫湖和貝爾湖,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呼倫貝爾的名字也就是由此而來。
遠離塵囂的呼倫湖,至今依然保持著古老原始的風貌,它為呼倫貝爾增添了無盡風采,帶來了無窮寶藏。其水面寬闊,清澈如鏡,絕無污染,游人到此既可乘船游覽,也可下湖洗澡,但最有意思的還是揮竿垂釣。
呼倫湖的水質良好,餌料豐富,受人類活動影響甚少,是魚類繁殖的優越場所,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天然魚庫,在當地居民中就流傳著"吃魚不用愁,只要鞭子抽"的說法。據介紹,湖中特產野生魚類不下二、三十種,依湖建廠開發出的罐頭食品,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歐洲、非洲、東南亞的七、八個國家和地區。我們一行有幸品嘗了呼倫湖著名的全魚宴,那清醇甘美的感覺至今難忘。
提起海拉爾以西的邊境口岸滿洲里,恐怕是早已盡人皆知的。它雖是一個比海拉爾還小的微型城市,卻是我國通往歐洲的最大陸路口岸。憑藉改革開放的絕好時機,伴隨中俄邊境貿易的不斷發展,滿洲里已由一個僻靜的邊境小城,變成紅紅火火的商業中心。
整潔漂亮的城市間,一幢幢現代化大廈旁,掩映著一排排圓木建筑,極具異國情調。新建的互市貿易區,琳瑯滿目的柜臺上擺放著很多俄羅斯、蒙古等國的商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俄羅斯、蒙古等國的交易人,也有來自內地的游客,有些人還是專為購物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