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報國寺右行不遠,即至伏虎寺,這是目前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廟宇。寺初建于唐,重建于清順治年間。僧徒按《大乘經》的字數,每字植一樹,廣植榛、楠、杉、柏十余萬株,故伏虎寺有“密林藏伏虎”之稱。伏虎寺雖居密林之中,但屋頂卻從無殘枝敗葉,故康熙帝親題“離垢園”三字,其實這是因為寺居山谷中,?山風形成環形氣流,把落葉吹走了。伏虎寺新建一亭,亭內遷來著名的紫銅華嚴塔。塔高六米,共十四層,塔身刻有四千七百六十二尊小銅佛和《華嚴經》全部經文兩萬一千字。佛像和經文,至今清晰可辨,反映了明代高超的鑄造工藝。伏虎寺后有座羅峰山,嶺上經常輕云繚繞,被稱為“羅峰晴云”,是蛾眉十景之一。
過左慈墓和雷音寺,就來到純陽殿。殿建于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本供奉八仙之一的呂純陽,清初重修后,改祀彌勒。蛾眉山道觀本來很盛,早在秦漢時期,即有道士在山上隱居。東晉時,將山上的乾明’觀改為佛家的中峰寺,佛教遂日益興盛起來。
清順治年間,山上最后的一座道觀被僧人占據,此后,蛾眉山的寺廟便是清一色的佛寺了。作為四大佛山之一的蛾眉山主要供奉普賢。在純陽殿前不遠,有一塊傳說是普賢在上面休息過的大石,名叫普賢石。在純陽殿前的深淵中,有條山溪,寬約十米,溪中有一長三十五米,寬二米,高兩米五的巨石,顏色紫黃,形狀似船。這就是傳說中的“普賢神船”,相傳普賢運完經書后,將船停在這里,久而久之,變成石船。至今,石船邊的山巖上,尚有明代人刻的“藏舟于壑”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