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太子坡左邊的夾墻復道,下十八盤神道,走五里許,便到九渡澗。這里山、水、橋、觀、樹融為一體,使人留戀不舍,興趣盎然。據說太子上山修行,走到此地,其母派人來追,太子見追他的來人越來越近,便揮劍在地上一劃,劃出一條波濤洶涌的河流。后來國王、王后思念太子,遣五百文武來探望太子,到此“九渡而不能人”,故名九渡澗。后來人們在澗上架一石橋,名曰天津撟。橋建于明永樂十一年,橋面平拱,兩廂有石欄,其下發拱三孔,狀若連虹。橋旁一端建龍泉觀,一端建照壁。從天津橋溯流而上,九渡澗勝景歷歷在目。從此地前行三華里,便到玉虛巖。
玉虛巖位于九渡澗南岸上,因真武曾在此修煉而得道后被封“玉虛師相”得名。巖上藤蘿飄垂,下臨百丈深谷,澗水聲震如雷,峭壁夾岸,宛如天開一線。元泰定元年在此修建巖廟,奉真武、雷部諸神像。玉虛巖是武當山七十二巖廟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巖廟之一。
玉虛巖左,有一條小道通往瓊臺,先建有上、中、下觀,現大部已廢圯。瓊臺傳為真武得道受封之圣境。現存元代石殿,石上刻有“瓊臺受冊”、“仙跡風流”等字樣,還存有武當山的最大的石雕真武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