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盆在道隱谷下部,高一點(diǎn)五米,直徑一米,原為一石雕盆,從大石棚懸崖頂端石縫中有"T天然泉水順壁流下,正中盆中,被稱為“北方的水簾洞”。乾隆皇帝曾為它賦詩一首:“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yīng)為仙家修養(yǎng)法,將臨玉女洗頭時(shí)。”并題“圣水盆”三大字于大石棚東邊山崖下部。
過圣水盆石刻,到觀魚池,再上大觀音閣,便到曠、觀亭。曠觀亭在大觀音閣東南方突起的山巒上的一塊龜背石上,亭為六角肜,高五米,朱紅色圓柱支撐著黃琉璃瓦頂,下部圍以欄桿,上部花紋雕工精細(xì)。站在亭中,憑欄遠(yuǎn)望,大閣水庫,水平如鏡;果園林田,盡收眼底,真有“曠觀”之感。
從曠觀亭北行,沿母子松間小路,便到呂公巖。傳說呂洞賓云游閭山,曾在峰頂結(jié)廬而居,故名。巖上過去有數(shù)株古松,或挺直,或斜臥,當(dāng)春末夏初,旭日光線斜射,巖與松混然一體,似一位披發(fā)的古代美人。巖附近有不少石刻,其中清人伊湯安的詩句“千古此山色,巖谷證仙鄉(xiāng)”最為有名。
從道隱谷西行上攀,可到南天門。南天門,為天然形成,東西兩大石壁夾立,中間如門,僅可通行一人。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其中以明人龔用卿的“北鎮(zhèn)名山”最為醒目。還有明人李思孝等人的題詩和“瞻憶皇都”等石刻,極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