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寺即靈山寺,位于閭山南部游區。寺分上、下兩院,亦稱為“上有靈山,下有接待”。下院原有前、中、后殿,房舍四十七間,還有鐘樓、涼亭、魚池,現存遺址。廟東有一株干粗三米的“對松”,一根二杈,親如姊妹。順北山門直下,有一石井,井內水清如鏡,冬溫夏潔,名“露仙泉”。下院至上院途中,有靈山峰,因形似駱駝,又名駱駝峰。崩山石就在靈山腳下,為四塊巨石,如人工刀劈而成,最大者長約三十米,寬四十米,厚亦幾十米,其上曾建廟曰“崩山老祖廟”。巨石西下部,另有二塊崩石搭成石棚洞,禰前佛洞,長寬高各十米,形狀頗奇。
青巖寺為閭山南部風景的最佳之處,距北鎮縣城約二十多公里,寺分上下兩院。下院在屏風山口,從這里開始,沿山徑小路北行,過石鋪棧道,上懸崖小徑,便達上院。上院為一橫斷裂石縫中部由人工鑿成的石洞。洞深五點五米,寬高各四米,洞口高一點八米,稱“觀音老母洞”,洞中有一尊用花崗巖雕刻的歪脖觀音菩薩像,稱“歪脖老母”。洞門上額刻有“虛無真境”四字。洞外古松盤旋,儼如華蓋。洞東、西頂端,各有一泉,洞西部修筑泉水魚池一座,名“龍飲澗”。洞最東部有一石板橋,稱“仙人橋”。洞上頂峰,有障鷹臺;峰西懸崖由部有老虎洞,傳說古時為東北虎棲藏之處。
北鎮廟是古代祭祀閭山的山神廟,也是五大鎮山中保存較好的一座大型山神廟。廟位于北鎮縣城兩公里處,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南北長二百八十米,東西寬一百七十八米,占地四萬九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積五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在中部,廟殿七重,廟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間式牌坊,前后四角有喜、怒、哀、樂各種神情的石獅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