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粘”的特點
色澤金黃、軟香油潤、濃甜不膩、美味可口,富有營養,有益智、開胃的功效。炒制時不粘鍋、勺,盛時不粘碟,吃時不粘牙,故名“三不粘”。
“三不粘”的傳說故事
“三不粘”的歷史悠久,據說它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是宋代紹興才女唐琬創制的。傳說著名詩人陸游與其表妹唐琬結婚后,夫妻情愛甚篤。但陸游的母親對這個才貌雙全的兒媳卻看不順眼,總是設法為難她。一次,在陸游的母親做壽那天,陸家賓客盈門。宴席間,陸母當著客人的面把唐琬叫來很突然地說:“我現在要吃說蛋也有蛋,說面也有面,吃不出雞蛋,咬不出面,看著嬌黃,入口松軟,又香又甜,不粘勺子不粘盤,不用牙嚼就能下咽的食品”。唐琬知道婆婆又要難為自己,立刻走進廚房,拿了幾個雞蛋,將蛋黃打入一碗中,加入了淀粉、白糖,用筷子攪勻,然后將鍋洗凈上火,加入化豬油,燒熱后倒入調好的蛋黃液迅速攪動,并不斷地向鍋中淋化豬油,直炒至蛋液呈糊狀時,再徐徐加油,并不停地用勺子翻炒,直到炒成色澤黃亮、料質柔軟的蛋糕狀,才盛進盤子里,端到餐桌上。賓客們一嘗,口感酥軟,既香又甜,而且達到了婆婆的要求。眾賓客贊不絕口,并且給它起名叫“三不粘”。
后來這種“三不粘”美食被迅速傳開,眾人仿制,而且代代相傳,成為歷史名菜。目前“三不粘”這道菜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莊了,其烹制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后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