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基地”24日下午在福建省博物院掛牌成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在福州表示,建立福建基地能夠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填補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交流合作的空白。
福建海岸線長達3700多公里,位居大陸前列。同時,福建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十分豐富的水下文物資源,其中有一部分水下文物與臺灣淵源頗深。
劉曙光說,福建與臺灣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之所以在福州成立福建基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著眼于未來兩岸的文化交流。“目前兩岸文化交流頻繁,但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塊,仍有不少空白。”
福建是大陸水下考古開展較早的地區之一。福建文物保護部門先后對東山縣冬古灣明末清初沉船、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漳州半洋礁一號宋代沉船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水下考古發掘和重點調查,出水了一批重要文物。
劉曙光表示,福建海域以及臺灣海峽有著很繁重的發掘與保護任務,需要兩岸協力保護中華優秀文化遺產。
據劉曙光透露,兩岸水下考古的合作方案正在研究和商談中,福建基地也在制定相應的計劃,未來臺灣海峽的水下考古項目有望由兩岸考古隊員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