姫路城:
姫路城是1993年與法隆寺、屋久島等一同,最早被收錄的日本的世界遺產之一。姫路城所在的兵庫縣姬路市,該市位于兵庫縣的中西部,瀕臨瀨戶內海。過去曾經被稱為“播磨國”的這片土地,其特點是一年四季溫暖如春,冬季晴朗的日子居多,降雨量較少。因受惠于氣候,從古時候起就是人來人往、連接首都京都與九州、中國、四國地方的交通要塞而繁華一時。姫路城是具有很高人氣的觀光勝地,除此之外,其周邊還有好古園、長壁神社、男山千姬天滿宮、男山八幡宮、千姬牡丹園等眾多值得觀光的景點。
白神山地:
是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生命。
已太過于習慣大都市生活的我們,也許已把這些忘卻,而在白神,人們與大自然,一直以來,一起和諧共存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有過將白神山地切斷,建設連接青森和秋田的林道的計劃,但是在當地人們的努力下,終于保護了這個在世界上都很稀有的完整的山毛櫸森林。
層層落葉,成為了如海綿般厚實而松軟的腐葉土,地下的樹根則防止土壤和雨水的流失,這個森林是真正的天然水庫。
輕輕按下落葉,水會漸漸滲出。
葉子與葉子間充滿空氣的落葉絨毯,也是森林的水缸。
山毛櫸森林,其存在并非作為木材資源,人們是否開始漸漸意識到了其存在價值了呢?
屋久島:
屋久島是位于鹿兒島市南邊約130km海上的小島,周長約130km、面積約500k㎡,1993年12月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屋久島是高山如同從海上躍出般聳立的碧水和綠樹之島,由于海拔因素分布著亞熱帶至高山植物等各種植物。
其中還分布著針葉樹與照葉樹混交的很多針闊混交林。
樹齡超千年的屋久杉中還有取名為“繩文杉”、“大王杉”等的很多杉樹。
年降雨量在平地是東京的3倍為4,000㎜,在山地可與世界最多雨地區相匹敵達9,000㎜,人稱“屋久島1個月下雨35天”。
島上有海拔接近2,000m的九州最高峰宮之浦岳等1,000多米山40座,冬季山上白雪覆蓋,南部山麓趨卻是木槿盛開,是不可思議之島。
既有可以開車前往、輕裝散步的森林,也有必須身裹雨具、裝備頭頂燈和睡袋等并在山上小屋小宿、踏破登山道才可以品味的自然。
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
京都府京都市街,也就是所謂的京都,從794年的平安京遷都至明治維新的1000多年來,都是日本的首都。其作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建有眾多的神社佛閣,綻放著茶道、華道、假名文字等日本獨有的文化之花。現在也依然保留有很多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特別名勝庭園的名勝古跡。這些貴重的風姿景觀,被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而登錄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的,有17件。
京都大致可分為洛北、洛西、洛中、洛南、東山。洛中是包括京都觀光的中樞京都站的京都中心部,東山是指從鴨川到東面的銀閣寺、清水寺等一帶,洛南是指從京都站向南的伏見、宇治、山科・醍醐附近,洛西是指從京都中心部向西的從金閣寺、龍安寺,到嵐山、嵯峨野一帶,而洛北是指京都北部的大原、鞍馬・貴船,直至比叡山一帶。
京都一年中會舉行各種大大小小的節日慶祝和活動,從京都三大祭的葵祭(5月15日)、袛園祭(7月17日祭神彩車巡行)、時代祭(10月22日)、大文字五山的送火(8月16日),到賞月等季節性的活動、東寺,北野天滿宮等每月舉行的集市等。另外還有多處觀賞櫻花,紅葉的名勝,您所前往的神社佛閣、城郭與櫻花、紅葉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特別是在春季和秋季,會有中眾多的觀光客,造訪這一日本代表性的觀光地。
白川鄉/五個山的合掌結構村落:
以岐阜縣大野郡白川村的白川鄉和富士縣南礪市的五個山為中心的“合掌造”村落,于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日本第六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
所謂“合掌造”指的是日本一種特殊的民宅形式,房屋的屋頂很像雙手合掌的樣子,于是村落的名字由此而來。茅草覆蓋的呈人字型的陡坡屋頂是其最大的特色,天棚很高,可以很好地確保通風和采光。最終發展成這種大型的合掌型村落,源于該地區屬于日本屈指可數的暴雪地區,并且盛行養蠶,而養蠶需要很好的采光與通風。
嚴島神社:
位于廣島縣廿日市市的嚴島神社,與同廣島縣的原爆圓頂館一同,于199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注冊范圍包括建造嚴島神社的整個宮島。
宮島是位于瀨戶內海廣島灣的一座小島,自古以來就一直就被人們認為是有神明居住、著充滿靈氣的島嶼,而逐漸成為信仰的中心。島上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及傳說,尤其是島內的最高峰彌山上覆蓋著原始林區,其四季的景色令游人絡繹不絕。值得觀光的景點除嚴島神社社殿、大鳥居之外,還有千畳閣、五重塔、紅葉谷公園等。
此外,嚴島作為構成瀨戶內海國立公園的一角、可觀山與海的萬千變化的景觀,與松島、天橋立一同被列為日本三景。
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跡:
1998年召開的第2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古都奈良的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日本第9項、奈良縣繼法隆寺之后的第2項世界遺產。由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春日原始林、元興寺、藥師寺、唐招提寺、平城宮遺址共8處代表奈良的資產組成。
元明天皇于710年將都城從藤原京遷至奈良平城京,此后到784年遷都長岡京的74年間,古都奈良吸納了中國的律令制度,以此推動國政。在文化方面也通過遣唐使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際色彩濃厚的白鳳天平文化開出奇葩,以東大寺正倉院的寶物為首,至今仍可一窺當年之鼎盛。
宮殿遺址和殘存的木結構建筑群能夠把當年的風姿保留至今,這一點可以說是其他建筑難以匹敵的古都奈良的特色。此外,建筑物群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形成優美的文化景觀得以一直延續,這更是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日光社寺:
以二荒山神社、東照宮、輪王寺這二社一寺為中心的建筑物群“日光社寺”于1999年作為日本第十個世界遺產而被收錄。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相信高山上住著神仙。通過將神道與大陸傳來的佛教相結合,形成神佛調和、神佛共存的宗教思想,從而出現很多修行僧人攀登各地的山峰。日光山的開山始祖勝道上人也是這樣的修行僧人之一,他登上日光-男體山之后,于766年在這一帶建造了輪王寺與二荒山神社的前身。
作為天臺宗僧侶們修驗的道場而發展起來的日光山,在12世紀后半葉的鐮倉時代以后,作為保護幕府的鬼門方向而倍受庇護,其勢力得以進一步加強。進入16世紀后半葉的安土桃山時代后,為時代所翻弄,暫時衰落下來了。然而進入17世紀的江戶時代后,憑借德川家這一強有力的后盾而迎來鼎盛時期,興建了以東照宮為首的絢爛豪華的建筑物群。但是,江戶中期以后,隨著修驗道的修行僧人的銳減,被廢棄的僧侶的居所比比皆是。明治時期,根據1871年頒布的“神佛分離令”,迄今為止作為整體受到頂禮膜拜的日光山也隨即被分為二社一寺,同時這也成為了促成發展為觀光地的契機。1934年日光被指定為國立公園。
紀伊山地的圣地和參拜道:
跨和歌山、三重、奈良3縣的紀伊半島屢屢登上歷史的正面舞臺。紀伊半島地處莊嚴的森林深處,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城市參拜者往來而拓出的道路也被列入世界遺產,是較為罕見的例子。
此地距當時的國家中心奈良和京都不太遠也不太近,建有熊野三山(新宮、本宮、那智)、高野山、吉野山各大圣地,至今仍被尊崇為圣地。
該地區雖然沿著海岸建有國道,但踏入內陸一步就被山川所阻,幾乎所有道路都狹窄彎曲,地形艱險是其特點。
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
石見銀山遺跡于2007年作為日本第14項世界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遺跡位于東西狹長的島根縣幾乎正中的大田市,分布范圍很廣,可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一是江戶時代以后通過掌管銀山發展起來的大森地區,屬于遺跡核心部分,以從代官所前延續到羅漢寺獨特的街道為特征。二是藏泉寺口番所到坂根所的銀山柵內區域。三是此外的周邊地區,包括用于運出銀子及運進材料的港口、街道,以及仿佛述說著歷史的古城遺跡等。
由于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石見銀山主要是靠人力操作,所以幾乎沒有出現大規模地改變地形等對環境的破壞。因此,體現了與自然共存思想的遺跡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好評。
知床:
知床半島位于南北長3000km的日本列島的東北端,2005年7月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知床的地名是原住民阿伊努的語言,意思是“地之角”。
知床夏天短,冬天流冰涌至,與俄羅斯、加拿大等同屬亞寒帶。日本在特異的氣候下陸地與海洋的生態系統互相影響,雄壯的生命循環生生不息。半島上茂密地生長著針葉樹和闊葉樹混生的珍貴的針闊混交林,100種以上珍稀品種等高山植物分布到接近海岸處,鹿、熊、狐、海豹、鷲、鮭、鯨等各種動物在這并不大的地方形成生命鎖鏈,令人驚訝。
要充分欣賞人跡罕至的半島岬角部分,必須從海上靠近。如果分別體驗從宇登呂出發和從羅臼出發的巡航路徑,則南側平坦且沙灘引人注目,北側則是峻峭的粗獷斷崖連綿不斷,可以親眼一睹明顯的地形差別。
漲潮時沉入海底的沙灘露天浴場等特色溫泉較多,也是知床的魅力之一。
琉球王國時期的古城遺址(Gusuku)及相關遺跡:
2000年,沖繩縣的首里城跡、玉陵、園比屋武御石門、識名園、齊場御岳、中城城跡、座喜味城跡、今歸仁城跡共9處文化遺產作為“琉球王國的古城遺址及相關遺跡”,列為日本第11項世界遺產。
所謂“Gusuku”,用漢字寫出來就是“城”,一般解釋為城堡。數量上,僅在沖繩本島上就有200個以上,雖然建造方法略有不同,但從鹿兒島縣奄美諸島到沖繩縣宮古諸島、沖繩縣八重山諸島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總計甚至達到了300多個。
Gusuku是被稱作“按司”的地方豪族的要塞,從13世紀發展起來的。其特征是以優美曲線修建的石墻,有幾種建筑方式。首先,是被稱作“野面積”的方式,即把自然的石頭不經加工直接堆積起來的壘石方法,這是古老的傳統做法。與此相對,還有使用加工過的石塊的方法,即把切割成長方體的石頭直接壘砌的“布積”方式和切割成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的石塊以各種組合壘砌的“相方積”方式。
并且,Gusuku城內有“御岳”之神降臨的自然物、參拜“拜所”之神的圣地,這也是其特征。其中,沒有石墻僅有御岳的Gusuku也很多,直到今天仍為人們信仰膜拜之地。像這樣,Gusuku不僅是單純的防御設施,同樣也是琉球人的精神寄托。
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跡:
1998年召開的第2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古都奈良的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日本第9項、奈良縣繼法隆寺之后的第2項世界遺產。由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春日原始林、元興寺、藥師寺、唐招提寺、平城宮遺址共8處代表奈良的資產組成。
元明天皇于710年將都城從藤原京遷至奈良平城京,此后到784年遷都長岡京的74年間,古都奈良吸納了中國的律令制度,以此推動國政。在文化方面也通過遣唐使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際色彩濃厚的白鳳天平文化開出奇葩,以東大寺正倉院的寶物為首,至今仍可一窺當年之鼎盛。
宮殿遺址和殘存的木結構建筑群能夠把當年的風姿保留至今,這一點可以說是其他建筑難以匹敵的古都奈良的特色。此外,建筑物群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形成優美的文化景觀得以一直延續,這更是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原爆圓頂館:
位于廣島縣廣島市的原爆圓頂館與同廣島縣的嚴島神社一同,于199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原爆圓頂館的周邊分布著眾多的歷史遺跡、資料館及博物館等,它們向世人訴說著戰爭的愚蠢與殘酷,祈求人類永遠和平的愿望。在流經原爆圓頂館的元安川的對岸,建成的和平紀念公園中有眾多的紀念性建筑物及設施。過去這一帶作為廣島的中心地帶曾經繁華一時,然而1945年8月6日投下原子彈后便幾乎被夷為平地。現在的和平紀念公園于1954年落成,該公園的建造宗旨在于祈禱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