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江南第一渡”、“中國古渡博物館”的
江蘇鎮江市西津渡街保護建設(昭關石塔、觀音洞和救生會的維護工程),最近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2001年文化遺產保護比賽優秀獎。西津渡古街是列入全國首批重點保護的歷史街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研究長江和京杭運河交通史的重要文物佐證。自1996年來,鎮江市先后投入800多萬元用于古街的保護。市規劃設計院和東南大學建筑系合作,制訂了西津歷史街區保護總體規劃和具體修復辦法。先后修復了其中的五十三坡、圍墻、四道券門,恢復了有獨輪車印的舊條石路面,維護了重要文物建筑元代過街石塔、觀音洞、救生會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顧問理查德·A·E先生稱贊:“西津渡3座主要建筑的保護工程充分說明一個戰略性的保護工程能加固和推動更多力量參與調整城市結構。根據原有的用途采取適當的新利用手段是保護歷史真實性可值得肯定的方法。”在西津渡古街中部,有一座凌空高懸的石塔,構造精巧,形式獨特,塔身遍布刻文,宗教色彩濃厚,為
國內罕見。此塔始建于元代,整修于明代。古石塔塔名眾多。因塔的造型奇特,整體像個瓶子,故稱“瓶塔”,瓶者,平安也,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塔下臺座是四根石柱架石坊的梁式結構,有石門框,東西貫通,行人由下面通過,故又名“過街石塔”,按佛經解釋,從塔下經過,即為向佛頂禮膜拜。過街石塔,乃國內罕見,以此取名最具特色。石塔南北兩側刻有梵文,是用蘭查體寫就的六字真言。這六字真言是“嘛呢叭咪吽”,意思是“愿寶珠在蓮花之上”。據了解,過街石塔目前僅鎮江和北京有,但位于北京居庸關的石塔現僅存“云臺”,即城門,塔早毀。因此說,鎮江的這座石塔是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過街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000年,石塔整修。本著“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拆落石塔,植基山巖,加固石構件,并采取防水防腐措施……使石塔重現昔日的光輝。西津渡石塔與西津渡古街互為襯托,構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古街古塔風景圖。緊靠石塔坐北朝南的救生會,始建于宋代。它的歷史很長,影響很大,配有紅船,是專門從事水上救援工作的慈善機構。其遺址保存完好,現在已修復原有廊、亭,既保持了原貌,又使這座古建筑重放異彩,煥然一新。此處還有坐南朝北的普陀巖,亦稱觀音洞,也是建于宋代,系蒜山天然巖洞擴鑿而成。旁有一對聯:“京江遠連南海水,蒜嶺高接普山云”。離石塔不遠處的西津古渡口,其一側有一亭,名待渡亭,是古人迎來送往的小憩避雨場所。

亭內豎立漢白玉石刻一塊:波浪盈盈,檣楫帆船;和風微煦,楊柳依依;人來人往,扶老攜幼;念難惜別,恭奉勝迎。西津渡古街原是由山壁開鑿而成的棧道,因下臨長江,設置渡口,元朝時稱西津渡,又因靠近蒜山,唐代稱蒜山渡。由此渡口登船可達對岸瓜洲。古時西津渡古街,市井繁盛,商賈云集。古街的路面是用石板鋪成,隨著時光流逝,石板路上也留下深深車轍印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