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bt欧美bt精品,特级做A爰片毛片A片效果评价,亚洲光棍天堂,ww欧洲ww在线视频看

首頁 -> 游記攻略 -> 歐洲旅游攻略 -> 德國旅游攻略 -> 德國著名旅游景點介紹

德國著名旅游景點介紹

德國柏林旅游景點介紹

德國首都柏林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早在13世紀時,已成為貿易集鎮,17世紀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二戰后城市被分裂成東西兩半,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間"柏林墻"筑起來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上被開出一個洞,并且隨著第二年德國的統一,柏林再一次恢復首都的地位。

柏林于東西歐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意義,在東西莫斯科巴黎,南北斯德哥爾摩與羅馬的交界上,地處歐洲中心。來自歐洲各個國家的潮流匯聚在此,塑造著一個全新、獨特的世界。城市邊緣為森林、湖泊、河流環抱,有"森林與湖泊之都"的美譽。市內有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長3千米的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菩提樹街、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圣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筑群、"水晶宮"、共和國宮、洪堡大學等。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應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筑。

柏林旅游景點: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柏林僅存的城門,是柏林城的標志。以前由于緊挨著柏林墻,使它成為東西柏林分裂的代表建筑。柏林墻倒塌后,于1989年12月22日勃蘭登堡門再次對外開放,成為統一的象征。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圣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

聯邦總理府
  
聯邦總理府是新建政府區最醒目的建筑之一。這座白色大廈是“聯邦紐帶”的一部分。“聯邦紐帶”將新建建筑連在一起,同歷史建筑國會大廈遙相呼應。

御林廣場
  
御林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是游客的必游之地。廣場由德國大教堂,法國大教堂和音樂廳所環繞,美麗、和諧,令人流連忘返。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原為霍恩措倫王室的宮廷大教堂,做為新教教堂同羅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應。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上的建筑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

柏林電視塔
  
電視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筑,深受游客的喜愛。塔上的觀景臺高203米,在觀景臺上可飽覽市容風光。

萊特車站
  
柏林新中央火車站是反響最為強烈的一項建設工程。到2006年足球世界杯時,工程將全部完成,成為歐洲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

波茨坦廣場
  
波茨坦廣場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場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筑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等于一身,使它不僅吸引著觀光的游客,也吸引著柏林人經常到此一游。而以前的波茨坦廣場只成為現在廣場中的一小部分。

東邊畫廊

柏林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以墻代紙,柏林墻西側一面曾是倍受青睞的做畫場所。柏林墻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墻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今日的畫廊。

奧林匹克體育場
  
奧林匹克體育場建于1935年至1936年,由建筑家Werner March為1936年奧運會“帝國運動場”的主會場設計建造。體育場最初設計可容納10萬觀眾,現在可容 納7.5萬人。目前這里正在進行全面改、擴建,工程將于2004年完成。2006年足球世界杯決賽將在這里舉行。
國際都市法蘭克福

座落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德國的金融中心、博覽會城市和通向世界的空中門戶及交通樞紐。同德國的其它城市相比,法蘭克福更具有國際大都會的氣派。做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法蘭克福市的銀行區摩天建筑群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350多家銀行及分支機構遍布法蘭克福的大街小巷。“德意志銀行”就座落在法蘭克福的市中心。這座聯邦德國的中央銀行猶如一根敏銳的中樞神經,影響著德國的整個經濟。歐洲銀行總部和德國證券交易所都設在法蘭克福。為此法蘭克福市被稱之為"美因河畔的曼哈頓"。 法蘭克福不僅是世界的一個金融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傳統的著名的博覽會城市。每年要舉辦約15次大型國際博覽會,如每年春夏兩季舉行的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兩年一度的國際"衛生、取暖、空調"專業博覽會;國際服裝紡織品專業博覽會;汽車展覽會;圖書展覽會;烹飪技術展覽會。每逢展覽季節,法蘭克福都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色,市區街道更顯得生氣勃勃。參加博覽會的人數平均每年超過100萬,博覽會已成為人們了解世界及世界了解德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的經濟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座文化名城。這里是世界文豪歌德的故鄉,歌德的故居就在市中心。法蘭克福有17個博物館和許多的名勝古跡,古羅馬人遺跡、棕櫚樹公園、黑寧格爾塔、尤斯蒂努斯教堂、古歌劇院等都值得游人一看。

法蘭克福必游地

法蘭克福是德國古典詩人歌德的故鄉,市中心有歌德的舊居,歌德1749年8月28日誕生于此,一直到1765年離開。一層為廚房,仍放置著當年歌德母親使用過的銅器。典型的18世紀的有錢人家的廚房,有私用井臺。二層可稱作“北京廳”,平時不用,只在特殊場合才使用。四層為詩人的房間,這里是少年歌德寫下的著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作品。

開放時間: 9:00-18:00

票價:2歐元

羅馬廣場

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現代化市容中,惟一仍保留著中古街道面貌的廣場。廣場旁邊的建筑物有舊市政廳(Rathaus),其階梯狀的人字形屋頂,頗具特色。

薩克森豪森區(Sachenhausen)

薩克森豪森區是法蘭克福美茵河(River Main)對岸的舊區,至今仍保留著十八世紀的古典氣息,亦是蘋果酒(Apfelwine)的出產地。
美茵河邊的美術區

位于美茵河(MAIN)旁邊的博物館街匯集了七所著名的美術館及博物館。國家藝術學院及美術館(St.Ktisches Kunstinstitut und St.Ktische Galarie)是德國最權威的美術館之一,展出由中世紀至現代西洋繪畫作品的展品總數接近十萬件。

巴姆堡:德國的“小威尼斯”

巴姆堡城(Town of Bamberg)位于巴伐利亞州,距離北部的紐倫堡50公里,雷格尼茨河和美因河交匯區3公里處。城市山丘眾多,而且深入山谷,占據著河流沿岸和島嶼,并被分成兩個部分。巴姆堡建于公元1007年,曾經發揮著帝國城市和貿易中心的功能,是上弗蘭哥地區的主要城市。

公元9世紀,巴姆堡是巴奔堡伯爵的駐地。在這一時期,加洛林帝國不斷被分割,日耳曼尼亞王國內部各派斗爭激烈。公元前738年,阿勒頗被亞述帝國吞并,隨即于亞歷山大大帝死后并入了琉西帝國,公元前65年被羅馬人占領。亨利二世于1007年在巴姆堡建造主教宮殿,巴伐利亞大公和德國皇帝從1002年直到1024年也建造宮殿。對于歐洲人而言,宏大的建筑是為政治和宗教目的服務的。

在這個時代,巴姆堡擁有城市的地位。幾座大修道院和教堂建立起來。整座城市呈十字架形狀。在12至13世紀,巴姆堡在王公-主教的權威下又有所發展,建于1007年的宏大的主教教堂得到重修,顯示了當時巴姆堡商業的繁榮。中世紀末期,巴姆堡的經濟和藝術重要地位并沒有被削弱。它的港口服務于美因河沿岸的的城市。市民和王公之間存在著分歧,城市在糾紛中繼續發展。

17世紀末和18世紀期間,巴姆堡的文化藝術活動非常活躍。18世紀末的啟蒙運動的影響波及到國家的南部。數量眾多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在這一時期得以修建。這些建筑包括宗教建筑(例如圣馬丁教堂),特別是市民建筑(包括新式住宅和市政廳)。1803年,巴姆堡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城市的文化生活繁榮興旺起來。

巴姆堡城由三個中心組成,部分地區環繞著防御工事,勃格斯泰茲山(11世紀)上的大教堂居于優勢地位;因塞爾泰茲島(12世紀)是市場區域;河流的南岸以以艾烏爾斯泰茲(中世紀)而聞名,包括市場公園。巴姆堡的建筑具有重要的藝術地位。它的大教堂,同時具有羅馬和哥特式特色,建筑實例說明了拉昂和蘭斯大教堂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再生。它的哥特式建筑影響到北德和匈牙利,波希米亞也被它的 巴洛克建筑所影響。

巴姆堡最迷人的地方,還是要數新王宮和大教堂之間的這片廣場。當游客從街道自斜坡上折過來,一片壯觀的景象就出現了,這并不是一塊很大的廣場,但是卻給人以一種深深的震撼,這是一座完全傾斜的廣場,而且包括了完全不同的幾種風格。廣場右側是巴洛克風格的新王宮(1703年建成),左側則是羅馬風格與哥特風格兼容的巴姆堡大教堂(1237年重建)。

新王宮是巴姆堡的巴洛克建筑時代的最杰出代表;而大教堂中則沉睡著巴姆堡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歷史人物:奠定一千年前巴姆堡政治中心地位的亨利二世,著名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以及曾經擔任巴姆堡主教的教皇克萊門斯二世,特別要指出的是,這可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唯一的一座教皇墓地。

另外,由于位于雷格尼茨河畔,巴姆堡又被當地人稱為“小威尼斯”。如果游客來到雷格尼茨河畔,就會體會到這個水城的美麗,高高低低的歐式建筑緊鄰水邊,成群的水鳥低低地劃過水面,這樣的美景下,你或許會忘記一件事情: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歐式建筑中,其實有一座是巴姆堡的地方監獄,當年的犯人押送刑場時,走的同樣也是水路。

“小威尼斯”在當地主要指的是位在瑪庫思橋(Markusbrucke)和下橋(Untere Bucke)之間的一段河岸屋舍;這些可愛的中世紀山墻建筑、半木屋,襯著鮮花點綴陽臺花園的成列宅第,已成了人們最喜歡眺望的城鎮角落!

起先,小威尼斯是漁夫們的舊房舍(Fisherei);直到19世紀左右,才開始被妝點成好看的屋宅。屋旁的河流中,總停泊著細細的舟船,隨著輕波 左右搖擺。當然了,若想好好欣賞這片風景,最棒的地點不外乎穿越瑪庫思橋,于橋上駐足遠觀幾許,隨后再抵達對岸的Am Leinritt河濱區。

在舊漁舍旁的建筑,則是老屠宰場,它旁邊有個面對河流的黑色起重機,看起來頗有歷史;如今,搭乘游船漫游多瑙河運河和雷格尼茨河(Regnitz)的旅客,都會在這片小廣場上岸。

雷格尼茨河上,除了巡回的觀光渡船,還有另一棟坐鎮在河流中央的著名景點,那就是明信片中的舊市政廳(Alte Rathaus);它建于14世紀,其左右各有路橋銜接著彼岸,橋心則順勢穿過市政廳的下方,許多人都喜愛漫步在這座11世紀搭起的老橋上,同時欣賞市政廳外觀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彩繪壁畫。

建造方位獨特的舊市政廳,低沉近河,猶如一只置于水中的積木房屋般質樸可愛,河水潺潺涓涓川流在它的正下方,好象無論水勢再怎么湍急,它仍能永遠沉穩地屹立不搖。許多人為這獨絕景象感到震懾贊嘆,自然而然,此處也成為班堡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寧靜的晚間時分,夜景顯得格外朦朧迷人!

巴姆堡地區的城市設計和建筑屬于中世紀,文藝復興對城市形態和從11世紀以來的中歐城市演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由于巴姆堡的城市規劃和大量的宗教和非宗教建筑,它成為早期中世紀中歐城市的標志和典型代表,并因此得到保護。

1993年,巴姆堡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而更多人知道班貝格這個名字,則是因為巴姆堡著名的交響樂團——1946年,布拉格愛樂樂團在二戰中遭到驅逐,友好的巴姆堡收留這批捷克的音樂家,巴姆堡也便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夏季,巴姆堡城內會舉行每年度最盛大的城鎮嘉年華“Sandkerwa”;靠近小威尼斯地區的河面上,民眾可以站在舟艇尾端,彼此拿著長矛比武競賽。看來,除了日日規律啟程的游艇航船,里根妮茲河的河水,也為班堡人的生活增添了幾許美好樂趣!

王侯的夏宮:寧芬堡

景點概況

寧芬堡(Ngmphenburg)是歷代王侯的夏宮,坐落在西北郊,占地極廣,舊時可以跑 馬打獵。18世紀初,選帝侯馬克斯將他母親簡樸的鄉間別墅擴建成豪華宮殿。整座宮殿坐西朝東,由一幢幢方形樓房連結成一組建筑物,正面長達600米。主樓雄偉壯觀,展開的兩翼對稱和諧,遠遠望去主次分明。宮殿前一潭清水,天鵝野鴨,沖天的噴泉,濃蔭掩映的筆直人工河,構成一幅寧靜典雅的風景圖。宮殿內眾多的廳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之閣,里面的裝飾擺設全是中國式的,諸如壁紙屏風,繪著龍鳳、山水、花鳥、蟲魚,還陳列著中國的漆器和瓷器。宮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群芳畫廊,陳列著由宮廷畫家斯蒂勒所作的36幅美人油畫像,個個天生麗質,儀態萬方。這個畫廊誕生100多年來始終強烈地吸引著無數的藝術愛好者和旅游觀光者。宮殿后面是宮廷式園林和廣闊的草地林木。掩映在萬綠之中,有一所小巧玲瓏的狩獵行宮——阿瑪琳宮,內部裝飾纖巧精美。這座宮殿是洛可可式宮殿中罕有的藝術珍品。

德國神秘島的異種風情

在素有“巴伐利亞海”之譽的德國基姆湖(Chiemsee)上,有兩座遙遙相對的神秘小島:男人島(Herreninsel)和女人島(Fraueninsel)。就像男人和女人永遠有說不盡的話題一樣,這對擁有特殊名字的小島也吸引了眾人前往。

男人島有宏偉壯觀的宮殿、寬廣氣派的廣場以及城堡前的噴泉花園,處處彰顯皇朝的雄風。據說早在公元8世紀,這里就成了男人的天下。那時的巴伐利亞教會為了讓教士們安心修學,在原本荒涼的島上大興土木,修建了男修道院。隨著幾十名修士的到來,荒島出現生機。修士們上午修學,下午開發荒地、種植莊稼,到了晚上則誦經禱告。為了防止修士們分心,修道院做出苛刻規定,任何女性不準跨上小島,甚至連有女性乘坐的小船也不能靠近。慢慢地,小島成了一座與世隔絕的男人島。

到了19世紀,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對此地美景情有獨鐘就買下此島。他在島上按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宮殿模樣建造了海倫基姆宮,王宮中最輝煌的要數長達百米的鏡廳,竟比凡爾賽宮里的鏡廳還要大。

后來男人島成了納粹頭目希特勒的秘密休假和會客場所。據說希特勒第一次到島上,就被海倫基姆宮的宏偉氣派迷住,這正好符合希特勒極盡奢華的本性。于是他下令趕走修士們,并將宮殿占為己有。希特勒還聽信占星師的“忠告”,要他不要帶女性入島,以此保證“第三帝國”的平安。不過如今的男人島早已對所有游客開放,這里到處可見笑容可掬的女性游客:她們或獨自領略著島上的人文風情,或與男友拉手漫步于林蔭小道。
與男人島的宏偉壯觀不同,女人島更讓人感到清幽寧靜的氛圍。女人島的來歷其實和男人島相似,源于島上13世紀女修道院的嚴格規定。從那時起,修女們就一直沒有離開過這里。幾百年來,修女們過著幾乎相同的生活:修學、勞作,并因此練得了一手烹飪絕活——基姆湖熏魚。實際上兩個小島的所有者,都是當時社會的“強權”。當年的教會依靠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擁有島嶼并禁止他人進入。而后來專制君主體制稱雄,男人島就成了路易二世專權的產物。

女人島的修道院外觀呈白色,在綠樹掩映下顯得格外秀美,可惜謝絕游人參觀內部。有意思的是,女人島較男人島更早對異性開放。100年前,基姆湖男性漁民向當地政府提出居住申請并獲得了修道院的許可,可見當時修女們的開放心態。現在全島約有50戶房屋和300名居民,而且有男有女。女人島的村落似乎更得游人歡心,還吸引了許多藝術家、詩人和畫家移居到這里。

獨具魅力 多姿多彩的漢堡

迄今已經有300年歷史的漢堡魚市是北德獨一無二的魚市,魚市上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是漢堡的一大景點,絕對不能錯過。魚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03年。在具有幾百年歷史的魚市大廳內細心的購物者或許可以發現他們尋找已久的中國茶具,而不是所謂的鮮魚!在魚市大廳里用早餐的時候,你可以欣賞到爵士樂、搖滾樂、鄉村音樂或者西部音樂。

每個星期日的上午從5:00到9:30(從11月到3月為7:00)

博物館展覽船

“瑞克莫·瑞克莫斯”號帆船(Rickmer Rickmers)是漢薩城的一個標志。作為博物館展覽船和浮動的紀念物,使人聯想起推動著船只環球航行的大風。每天10:00-18:00位這艘東印度公司帆船的參觀時間;“圣地亞哥角”號貨船(Cap San Diego)-“南大西洋的白天鵝”,是唯一保留至今的按件出售貨物的古典貨船。游人甚至能深入機艙參觀。每天開放時間為10:00-18:00

這兩艘船停泊在棧橋碼頭邊。游客可舒適地乘地鐵和市鐵在同一站下車。古老的、紅色的、英國燈塔船停泊在漢堡市體育碼頭。同樣可乘地鐵3號線,到Baumwall站下車;或者乘市鐵1號線和市鐵3號線,在碼頭棧橋站下車。燈塔船每天9:00-19:00開放。

“袖珍世界”里世界最大的模型火車(Miniatur Wunderland)

在漢堡的倉庫城里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玩具火車展覽!

夏洛騰堡宮,體驗貴族生活

景點概況

最早,這個宮殿是1695-1699年弗里德里克三世請建筑師約翰·阿諾德·奈林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她是一位頗有素養的藝術家與哲學家的著名資助人)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修建的一座樸素的避暑寓所。1701年弗里德里克三世選帝侯成為普魯士國王。宮殿在約翰·埃奧桑德·哥德主持下進行了擴建。在1713年又一次以巴羅克式花廳為中心進行擴建,配上圓頂。把城堡變成小型的凡爾賽宮是弗里德里克大帝(弗里德里克二世國王)的主意。他指示退役普魯士軍隊上尉、富有靈感的建筑師喬治·溫策斯勞斯·馮·科諾貝爾斯多夫在1740-1746年修建了東邊全新的洛可可風格的廂房,里面有皇室套間。1788年到1791年,卡爾·朗漢斯在弗里德里克·威廉一世設計了柑橘園西頭的施洛斯劇院與院中現名觀景樓的茶室(1788年),這樣夏洛滕堡宮就有505米長了。最后在1810年,弗里德里克·威廉三世決定紀念他受人民愛戴的妻子路易莎皇后,委派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為路易莎建一座陵墓。 申克爾還參與設計了西廂房東頭的起居區。

在1943年一場轟炸之后,夏洛滕堡宮幾乎被完全燒毀,經過幾十年,重建工作才完成。

今天,可以參觀房子和浪漫主義美術館。原先的施洛斯劇院成了史前史和古代史博物館。庭院中心是安德烈亞斯·施呂特爾于1696-97所作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騎馬像,表現了他一貫的軍人氣概。騎馬像在二戰以前一直立在柏林城堡外的長橋上,后來在用船運來的途中,和小船一起沉在了特格爾港口。直到1950年才被找到,兩年后重又豎起。

戈布林室風格優雅,有豪華的掛毯、精繪的羽鍵鋼琴與法國油畫,紅色編織室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錦緞與鍍金的拉毛粉飾;陶瓷宮有華麗的彩繪天棚,這一切都提醒人們普魯士帝王們不僅僅有軍事擴張的勃勃野心。

城堡東部的新廂房中最激動人心的洛可可式金色美術館與同樣奢華的白廳,它們都是為弗里德里克大帝設計的。人們很容易想象得出弗里德里克在這華美的環境中,在巴赫最有才華的兒子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的羽鍵琴伴奏下吹奏笛子的情景。申克爾設計的路易莎皇后的寢宮也在一層,有法國18世紀流派的油畫,包括華托的《前往基希拉島》及布歇與佩恩的作品。

城堡西側是大柑橘園,現用于展覽。靜謐的朗漢斯樓,現為史前史與古代史博物館。再后面有一條兩側長滿云杉的大道通向陵墓。這是若干普魯士統治者及屬臣的墓地。威廉一世皇帝與路易莎皇后都埋葬于此。他們的墓地由克里斯蒂安·丹尼爾·勞赫設計得無可挑剔。

景觀美化過的英國花園像公園似的向遠處鋪展。右邊遠處,在施普雷河畔的是結構緊湊的觀景樓,由朗漢斯設計。它現為柏林陶瓷發展史博物館,有來自韋格利、戈茨科夫斯基與皇家瓷器廠的高質量陶瓷器。布置整齊的法國花園在城堡的綠色鐘形屋頂后面,有修整得象雕塑一樣的草坪、樹叢、湖與噴泉。東邊是浪漫派畫廊與申克爾館,內存布來興和格特訥的19世紀油畫與申克爾自己創作的油畫,城堡里有出售飲料的地方,不過有些游客更喜歡馬路對面埃奧桑德咖啡館的涼爽環境。

羅馬貝格廣場

景點概況

羅馬貝格廣場是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最早這里是城市的集市中心。到中世紀時成為城市里最大的廣場。廣場的名字來源于廣場西面叫R?mer的三個連體的哥特式樓房,最具特色的是樓的頂的人字型的山墻。如今作為法蘭克福的市政廳。 樓房的二樓有個皇帝大廳Kaisersaal,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大廳四壁懸掛著從查里曼大帝到佛朗茨二世共52個皇帝的畫像。以前皇帝加冕儀式后的宴會廳,現在是接待大廳,如今也是德國國國家足球隊凱旋歸來和球迷狂歡的地方。在二樓有徽章圖紋裝飾的露臺上,德國足球隊的球員們接受群眾歡迎。

廣場中間面向市政廳的正義女神噴泉Gerechtigkeitsbrunnen,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雕像是1611年豎起的,早先是沙石的,1887年換成了銅像。下面的噴泉曾經在舉行加冕禮時噴出紅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廣場旁還有圣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建于1290年以前是宮廷教堂,在中世紀時鐘樓上設有號兵,在河上有船到達是吹響號角以示致意。每年圣誕節前廣場要搭起高高的圣誕樹,設立圣誕集市 ,廣場上擺滿了攤販,出售圣誕禮品和小吃。

科隆的教堂文化

提起科隆,多數人就會條件反射地想到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早就成了這個城市的標記。

初見科隆大教堂,我立刻被突兀在眼前的“石筍”林立的哥特式建筑所震懾。久久地仰望著這個157米高的人類杰作,我無法相信面前的龐然大物居然累疊著這么多高聳的尖塔,每一個纖細的“石筍”又被覆蓋上那么多優美的線條和絢麗的吊頂,華麗繁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急不可待地要把這個天工之作攝下來,然而繞了一周也無法將它全部裝進我的鏡頭。據說拍攝科隆大教堂只有到它側身的一個特定位置才能將其收全,否則它總會沖破你的鏡頭取景框。

科隆大教堂的前面有一個廣場,這塊露天場地上風力很大,每天除了來來往往的游人過客,就是固定“上班”的街頭藝人,他們已經成了廣場一景。當我第一眼看到他們時,還以為他們是放在廣場上的雕像。他們通常擺好一種姿勢后就紋絲不動了,直到有游客上來放幾個硬幣,他們才會“復活”過來,然后作出很夸張的表情和動作以示謝意,讓掏錢的人覺得特幸福,讓旁觀的人看了也想摸腰包,真叫一絕。有一個藝人,騎士扮相,拿著劍,幾分鐘過去后,四周已經圍了一圈游客,他依然佇立在風中,毫不動搖。我在一旁有點斗氣似的要看看他能撐多久,結果總是隔不長時間就會有人欣然上去送錢,讓我的想法無法得逞。

走進科隆大教堂,我仿佛走進了一座圣殿。高高的天穹仿佛接通了天堂,有種升向天界的感覺,陽光透過色彩絢麗的花玻璃灑下來,人在下面是那么的渺小,如果世上真有上帝,或許只有此時我才會相信。

科隆大教堂真是一件撼世之作,從1248年破土動工,建筑時間跨越了近5個世紀,于1880年正式落成,曾因經費不足經歷過長達近600年的停工期,險些夭折。二戰時,又幸免于炮火硝煙,孤零零地佇立在一片廢墟之上。有人說,這是神靈在保護著它。

走出科隆大教堂,無論你身處這個城市的哪個地方,觸目可及的總是那高高的雙塔,逃不掉的。科隆大教堂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坐標。

提起科隆,多數人就會條件反射地想到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早就成了這個城市的標記。

初見科隆大教堂,我立刻被突兀在眼前的“石筍”林立的哥特式建筑所震懾。久久地仰望著這個157米高的人類杰作,我無法相信面前的龐然大物居然累疊著這么多高聳的尖塔,每一個纖細的“石筍”又被覆蓋上那么多優美的線條和絢麗的吊頂,華麗繁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急不可待地要把這個天工之作攝下來,然而繞了一周也無法將它全部裝進我的鏡頭。據說拍攝科隆大教堂只有到它側身的一個特定位置才能將其收全,否則它總會沖破你的鏡頭取景框。
科隆大教堂的前面有一個廣場,這塊露天場地上風力很大,每天除了來來往往的游人過客,就是固定“上班”的街頭藝人,他們已經成了廣場一景。當我第一眼看到他們時,還以為他們是放在廣場上的雕像。他們通常擺好一種姿勢后就紋絲不動了,直到有游客上來放幾個硬幣,他們才會“復活”過來,然后作出很夸張的表情和動作以示謝意,讓掏錢的人覺得特幸福,讓旁觀的人看了也想摸腰包,真叫一絕。有一個藝人,騎士扮相,拿著劍,幾分鐘過去后,四周已經圍了一圈游客,他依然佇立在風中,毫不動搖。我在一旁有點斗氣似的要看看他能撐多久,結果總是隔不長時間就會有人欣然上去送錢,讓我的想法無法得逞。

走進科隆大教堂,我仿佛走進了一座圣殿。高高的天穹仿佛接通了天堂,有種升向天界的感覺,陽光透過色彩絢麗的花玻璃灑下來,人在下面是那么的渺小,如果世上真有上帝,或許只有此時我才會相信。

科隆大教堂真是一件撼世之作,從1248年破土動工,建筑時間跨越了近5個世紀,于1880年正式落成,曾因經費不足經歷過長達近600年的停工期,險些夭折。二戰時,又幸免于炮火硝煙,孤零零地佇立在一片廢墟之上。有人說,這是神靈在保護著它。

走出科隆大教堂,無論你身處這個城市的哪個地方,觸目可及的總是那高高的雙塔,逃不掉的。科隆大教堂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坐標。

海恩豪森王家花園

景點概況

漢諾威又是一個“花園城市”,公園、花園、綠地森林,遍布全市。從火車站步行朝東,十多分鐘,就來到了占地廣達639公頃的大森林;向南數里的瑪施湖畔,草坪綠草如茵,花壇五彩繽紛;向西不久,一條筆直的菩提樹林蔭大道反你引到聞名遐邇的海恩豪森王家花園(Herrenhausen)。這個被譽為綠色明珠的大花園始建于1666年,它的營建傾注了選侯夫人索菲婭 的不少心血。這位夫人文化教養深厚,在大學者萊布尼茲的協助下,使漢諾威宮廷成為歐洲政治文化的一個中心。她本人酷愛園林藝術,曾說“海恩豪森花園,這就是我的生命”。她泊人專程去荷蘭學習園林技術,對園林營造精益求精,直到她去世前夕的1714年這座歐洲名園才告落成。花園可細分為四個獨立的園林,其中喬治園為英式園林,草地開闊,花徑蜿蜒,順其自然,渾若天成。而宮前大花園則精雕細琢,規劃齊整,表現出另一種風格。它占地52公頃,是早期巴洛克園林藝術的典型。一眼望去,但見草坪、花壇、水池、路徑竟像是用直尺和圓規作出般的整齊,而且對稱于中軸線,就連樹木都修剪成幾何形狀。園中有82米高的噴泉,氣象萬千,各處點綴著大理石雕塑,豐姿多態。這座名園還依照荷蘭風格,由人工河三面環繞,波光粼粼。整個園林宏偉華麗,是德國園林中的珍品。

海德堡特色:古橋

景點概況

海德堡古橋(Alte Brucke),又名卡.鐵歐德橋(Karl-Theodor-Brucke),始建于公元一八六九年,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有著九個拱門的老橋,是海德堡跨越內卡河﹝Neckar R.﹞的第一座石橋,于1786─1788年間由Elector Karl Theodor所建造。內卡河(Neckar R.)是萊茵河三大支流之一。在河的左岸,建有堅實的入口通到橋上,橋頭有兩座圓塔,護衛著此城的入口,塔里原是陰暗的牢房。目前,古橋是保留給行人徒步專用的,橋面略見磨損。內卡河岸自從1693年因戰火而荒廢,后來部分改建,因此,中心有一點小小的改變。而古堡依舊統轄著城鎮,同時也保留了德國最好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

橋上有二座雕像,分別是選帝侯卡爾.鐵歐德(Kurfursten Karl-Theodor,1733-1799)以及希臘神話中女神雅典娜(Pallas Athene)。

海德堡古橋有著九個拱門,若能坐在行經的船上,欣賞兩旁美麗的森林,古堡和河谷聚落,令人流連忘返。在橋上往山崗上一望,就是著名的海德堡城堡,河流、橋梁、城堡,構成海德堡最美的視覺焦點!

可能感興趣的:
德國旅游
德國旅游攻略
德國介紹
德國最佳旅游季節
德國景點門票
德國旅游圖片
德國個人旅游簽證(上海送簽)
德國旅游注意事項
德國旅游購物攻略
德國天氣預報
德國旅游地圖
德國啤酒節
德國巫婆節

德國旅游景點MORE

德國旅游常識MORE

歐洲旅游目的地

主題旅游:元旦旅游春節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國慶旅游十一旅游溫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購物旅游親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