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這種不習慣西餐的人來講,在歐洲生活吃飯是個大問題。對于我們這種不習慣西餐的人來講,在歐洲生活吃飯是個大問題。歐洲學校的食堂吃過屈指可數的幾次,好的不多,到了最后幾乎一見西餐就反胃。歐洲的西餐并不像深圳經過改良的西餐那么美味,很多稀里糊涂的西餐看上去不是讓你覺得想吐,就是看上去像剛從嘴里吐出來的,無論色香味都不敢恭維,也難怪中餐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因此平時迫不得已在學校吃飯時,我寧愿煮兩個雞蛋(這玩意兒在國內我是打死也不吃的),帶2根香腸也不愿去食堂吃的。
曾經邀請一個德國教授來深圳講學,閑下來陪他在華強北購物,晚上在食街轉游。本來我出于衛生及面子的考慮,都帶他去一些裝修很好環境不錯的酒樓就餐。老頭子賊精,最后要求自己選擇吃飯地方,發現他選餐館從不看門面,專看里面食客的多少,其實跟我平時的想法不謀而合。最后選擇了振華路街邊一家人頭聚集的海鮮酒樓,味道果然鮮美,于是每天晚上專門跑到哪里狂吃海鮮,300元/2個人,要知道在德國也許10倍的價格也吃不到這么新鮮的海味啊。
閑話不提。歐洲的中餐館總的來說還是不少的,味道一般,價格較低,一般一份5歐左右,相當于咱們的快餐,有素有葷。一般中餐館沒有服務費,但在威尼斯的卻往往要收1-2歐的服務費。像羅馬、巴黎這種大都市中餐館都很多,弗羅倫薩的尤其不錯,如果2個人還可以換點2個菜要點米飯,價格也差不多。口才好的話可以跟餐館中國老板侃侃價,砍不下價來至少可以達到“加量不加價”的效果。
歐洲的麥當勞之內的快餐也很多,一般吃下來男的至少要10歐以上才能吃得飽。很奇怪,在歐洲沒什么好吃的但是人卻出奇地胃口好,在深圳好吃的不少卻沒什么胃口,事情往往都如此相悖。
如果住青年旅館,有專門的廚房,到附近的小店或者超市買點東西自己加工也是很好的選擇。嫌麻煩的話煮點面條也很可口。我曾經買了近20個雞翅雞腿用烤箱烤好帶著,剛開始覺得是美味,到后來就變成反胃,證明了中國“過猶不及”的道理。
歐洲街邊有很多土耳其的小吃,那可是真正的價廉物美,3、4歐可以吃得又好又飽。味道有點像新疆的路邊風味,畢竟都是阿拉的味道。
說到吃飯問題就離不開土耳其人。歐洲最便宜的肉菜市場幾乎都是土耳其人的天下。每到周6就看見留學生扛著大包小袋到老遠的郊區土耳其店里采購一周的食物,也只有在那里我才能吃到新鮮便宜的辣椒。土耳其店的牛肉便宜可以買到3歐/KG,而一般的超市要7歐多。土豆大袋大袋的買更是便宜。往往一堆朋友采購回來就自己動手打牙祭,我這種手藝到了那里居然也成國寶,每次總要露上幾手,水煮肉片、回鍋肉、麻婆豆腐就是這樣被我發揚光大的。現在我想還在歐洲打拼的朋友們即使把我忘了,我相信他們也會記得曾給他們帶來幾多歡樂的四川水煮肉片。
當然吃飯購物還是深圳最好,到處都是超市,又便宜又好。歐洲的超市都很遠,往往要坐很遠的車過去。深圳佳樂福很多,價格也便宜,原以為在巴黎也能看到,結果被告知在很遠的郊區,作罷。
在意大利威尼斯,吃海鮮很便宜,味道也不錯,強過那里的中餐館。意大利人出名的自傲,想到一些名店吃到正宗的意大利餐懂點意大利語也許不無必要。曾經慕名到米蘭一家名店想吃正宗的意大利餅,結果遇到態度極其惡劣傲慢的一個老侍應生,雖然最后經理專門出來賠禮道歉服務,我還是毅然離開。
吃飯我是外行,喝酒倒是內行的可以。去德國的朋友如果不多花點時間泡泡德國酒吧,就真是有點浪費了。我覺得德國的啤酒好過德國的汽車,因為畢竟全世界能生產好汽車的不只德國,然而啤酒卻再也找不到競爭對手。德國人的人均啤酒消耗量相當于每人每天一瓶咱們深圳這種640ML的金威一瓶,節日上就是狂飲一番不醉不休。法國意大利其實都沒有什么啤酒文化(葡萄酒例外),啤酒種類不多,也貴。
德國的啤酒超市里便宜的0.2歐/500ML罐,貴的也才0.5歐,貝克0.6歐,酒吧里一般2.5-4歐一大杯,的卻相比深圳也是便宜的可以,關鍵是口味簡直是沒法講的好,用朋友的話講就是不像喝啤酒像是喝湯,口味極好。啤酒的品牌高達幾千種,幾乎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自釀品牌,有的僅供本地,有的銷往全國。口味也很豐富,總的來說分3種。一種pils,貝克是典型代表,清爽略苦;一種是發酵過的,看著像蜂蜜,略混濁,口味濃郁,無苦味;一種就是我們說的黑啤,杜塞爾多夫的最有名。杜塞爾多夫的酒吧一條街也是歐洲最為著名的,尤其其中的老酒吧。大部分德國酒吧沒有入場費,偶爾有一些有名的樂隊演出時會收一些入場費,10歐左右,我最愛去的是一些老爵士酒吧。而法國意大利的很多酒吧都會收入場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