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舉世聞名的吳哥遺址,獨具一格的都市風情,自然淳樸的鄉村和美麗的海灘讓人流連忘返,但本國貨幣淪為找零、被人扶一把也要給小費、販夫走卒會說幾國外語這樣的商業化柬式風情卻是耐人回味的。
柬埔寨貨幣是”瑞爾” (1美元=4000瑞爾)。初來乍到時,手上握著十幾萬瑞爾,頗有幾分富翁之感,然而一旦消費就會發覺,連普通面包都要1000瑞爾一個,貨幣嚴重貶值。
當地人并不重視本國貨幣,美元和瑞爾長時間在柬埔寨同時流通,高級酒店、小商小販做生意都用美元標價,只有1美元以下的零錢才用瑞爾結算。《環球時報》記者在暹粒市中心的高級超市里見商品標價均用美元,買單結算時機器上會同時顯示美元與瑞爾兩種價錢,瑞爾作為零錢找給顧客。
乞討的小孩會追著喊“One dollar”(1美元),甚至聽到記者說中文,會跟著說“人民幣”,“臺幣”,甚至用中文說“糖果”,寧要糖果都不要瑞爾。
和當地人閑聊,說到工資問題,像船夫這類工作每月工資僅為20美元,一般工人工資40美元左右,公務員工資按級別25美元至80美元不等,所有職員的薪水均按美元計算,不由為柬埔寨悲哀,在自己的土地上卻使用別國的貨幣。
柬埔寨人的母語為高棉語,由于離泰國較近,又曾經淪為法國殖民地,泰語及法語的普及度自然較高。不過讓人頗為驚奇的是,菜市場小販、嘟嘟車司機,按摩女、洞里薩湖上的船夫,人人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也許他們未必會書寫,但口語均相當熟練。在吳哥景區附近,小販們一聽到記者和朋友們用中文聊天,甚至能馬上用中文招攬生意。
當地人只有掌握多國語言,做游客生意,才能更快提高收入。洞里薩湖上的講解員介紹說,柬埔寨的語言培訓課程極為昂貴,每個月的學費需20美元,相當于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是“自學成才”,跟著游客學習成為掌握語言的最佳途徑。
去柬之前早就聽聞柬埔寨小費無處不在,而且海關會索要賄賂,甚至為了得到小費故意難為入關的外國游客。果然,初入暹粒,海關人員在辦理入境手續時磨磨蹭蹭,拿著護照反復看,突然冒出一句“One dollar(1美元)”,同行的友人想裝不懂英語,那海關居然會用中文說“10塊,10塊”,還拿出張10元人民幣晃晃,不收到小費誓不罷休。如果熟知“潛規則”,在護照里夾個1美元,就會很快放行。
在游客極為稀少的崩密列,廢墟里極難找路,剛進去沒幾步,就有當地人跟隨,主動提供服務,指方向,亂石堆中攙扶一把,甚至提醒拍攝易被忽視的石雕,自然最后更忘不了收取1美元小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