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塔東有一座經常隱沒在云霧由的小山峰,因山色青翠,故名黛螺頂。峰高四百多米,是五臺山五大臺頂的象征。佛教徒朝山,如果遍臨五大臺頂,稱“大朝臺”,如體力不支,亦可登黛螺頂代替,稱“小朝臺”。黛螺頂寺內供有代表五大臺頂的“五方文殊”像,其大雄寶殿前有一株:千年不老松”,高三十多米,獨秀于林。黛螺頂背倚聳人云端的東臺望海峰,下臨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頂古樹參天,風景極佳。乾隆皇帝有詩云:“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云棧曲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窗間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供養五臺曼殊(滿、蒙、藏語“文殊”讀作“曼殊”)像,阇黎終未識真宗。”
五臺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當屬顯通寺,它位于臺懷鎮靈鷲峰下,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首。五大禪林是: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象寺和羅喉寺。顯通寺的前身是東漢明帝的大孚靈鷲寺,明太祖曾重修,現占地一百二十畝,有各種建筑四百余間,五臺山佛教協會即設在這里。顯通寺中軸線上的七重殿宇,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結構奇特的磚構無量殿內,供有銅鑄無量壽佛,無量殿后的千缽殿內,供奉有十一面千手千缽如來。千缽殿后,便是舉世聞名的銅殿,通體用銅鑄成,高約五米,內壁鑄滿小銅像,號稱萬尊,殿內中央臺上端坐一銅鑄大佛,取“萬佛朝如來”之意。
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是妙峰和尚募集十三省布施所鑄,先后鑄成三座,如今只剩下這彌足珍貴的一座。殿前原有按五方配置的五座銅塔,象征五大臺頂,塔十三層,高八米,過去香客無法遍朝五臺頂時,便拜此五塔彌補,可惜抗戰時被日軍掠走三座,如今只剩下東西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