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門外的鐘樓上,懸掛著?口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五斤的明代銅鐘,據說之所以不達萬廳,是為了避天子“萬歲”之諱。
顯通寺的藏經閣中,珍藏有一幅“華嚴經字塔”,系用工筆小楷將八十卷《華嚴經》共六萬零四十三字,抄寫成寬一米半、長五米多的長卷,組成如樓似閣的七級浮屠圖案。這是蘇州信士許德心費了十二年功夫于康熙年間抄成的,真是心血之作。在顯通寺的后高殿中,還保存有傳說中的抗遼名將楊五郎使用過的鐵棍,原長八尺,重八十一斤,現存不足五尺。現在,五郎出家的太平興國寺和紀念五郎的五郎祠都已無存,但楊五郎抗遼的佳話至今仍到處流傳,明代五臺山高僧秋崖有詩贊楊五郎道:“宋世功臣志異常,棄名林下學僧郎。乾坤到此誰堪并,獨許英風動帝王。阿師功業與天齊,恨殺丹青不與題。儻得將軍常在世,宋朝爭肯屬單于?”
五臺山佛寺中最古的建筑物當推南禪寺大雄寶殿和佛光寺的東大殿。南禪寺位于五臺縣城西二十二公里的李家莊,距臺懷鎮約一百公里,是五臺山最小的寺廟,但一應殿堂倶全,其大雄寶殿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大殿與殿內的唐代彩塑均十分精美,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光寺位于臺懷鎮西五十五公里的佛光山麓,寺始建于北魏,其東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距今也已一千多年。此寺到近代已鮮為人知,一九三七年,梁思成教授等從敦煌壁畫中看到了佛光寺,千里追蹤,才戲劇性地發現了這一唐代古建筑。梁教授稱寺中的古建筑、泥塑、壁畫和墨跡為P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