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寺內藏有三口大銅鍋,最大的一口直徑兩米多,深一米半以上,過去用來煮臘八粥施舍和煮飯齋僧。此寺原為青廟,自順治十三年改任喇嘛,遂成黃廟。青廟即漢地佛教的寺院,僧侶大部分是漢族人,一般身著青(黑)色的僧衣,不食肉,人稱青衣僧,其所居住和管理的寺廟便稱作“青廟”。黃廟是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寺廟,僧徒主要為滿、蒙、藏等少數民族,其最主要的流派是明代高僧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人稱黃教。黃教寺院的僧侶學習藏文經典,可以食肉,一般頭戴黃色僧帽,身著黃色僧衣,人稱黃衣僧或番僧,黃衣僧居住的寺廟即系“黃廟”。
滿清政府對蒙、藏等少數民族施行懷柔政策,大力提倡黃教,喇嘛教遂至鼎盛。五臺山的黃教興始于元代,著名的膽巴帝師曾駐錫五臺山壽寧寺。
清帝康熙曾下令讓全山西省向菩薩頂寺進貢,該寺遂成為黃廟之首。傳說康熙游五臺時,曾與臺懷鎮上的民女梅枝同宿,后梅枝生子,五歲時送往菩薩頂寺當喇嘛,成年后被康熙封為大喇嘛,享受皇子的特權。世傳花和尚魯智深酒后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