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作為南鎮名山,歷史悠久,名勝冠于一時I且這里千巖竟秀,萬木蔥郁,是一所極好的游覽之處。由于歷史風雨的浸蝕,許多古跡今巳不存,最能使游人一飽眼福的是大禹陵、禹王廟、窆石亭和山附近的東湖了。
大禹陵位紹興城南稽山門外六里處,它背負稽山,面對亭山,處于會稽山的群峰環抱之中,大禹是我國古代的英雄,他治水消患之繢婦孺皆知。他死時,遺命不許厚葬,只要“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延袤一畝。”年深日久,大禹的墳究竟何處,已無從查找,后人在會稽山下找了一塊依山傍水,景色幽靜的地方立碑建亭,權作陵墓。據史籍記載,大禹陵“秦已有之”。西漢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就曾親自“上會稽,探禹穴”,并將采訪到的史實寫人《史記》“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
有高大的石刻華表,華表后面是新石鋪砌的寬闊墓道,墓道兩旁,翠柏夾道,盡頭有兩棵百年盤槐,槐下有一座碑亭,亭古樸典雅,亭中石碑上刻著“大禹陵”三個大字,筆力雄渾,分外醒目。碑亭系明代嘉靖年間的郡守南大吉所立。禹陵古稱“禹穴”,就在碑亭附近。碑亭左邊有“禹穴辨碑亭”,右邊有“咸若亭”。“禹穴辨”是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為“西冷八家”之一,清代“浙派”篆刻的創始人丁敬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