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穴,相傳為禹藏書之處,《清一統志》說在會稽的宛委山(一稱玉笥山、石箐山,為會稽山一峰)。唐越州從事鄭鈁曾書“禹穴”二字,觀察元微之為之銘。明楊慎《丹鉛錄》則說禹穴即蜀之石泉,蓋以禹生地石泉為禹穴。
會稽山原有許多石刻,最珍貴的是公元前201年秦始皇南巡時之刻石。碑高三米不足,寬1米多,上刻篆書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另有隸書題字二行,計六十字,系丞相李斯手筆。其余還有宋、元、明、清各代石刻多通。
會稽山附近之東湖,是游人來此不能不覽之處。東湖在紹興城東五公里處,原是一座青石山。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東巡,于此借芻草,故名箬簀山,俗稱遶門山。從漢代始,附近人民常在此鑿山采石。一代代石工手足拼胝,相繼開鑿,遂使原山腳下的山坡成一直立的石壁,取石之處不斷下挖,后多積水,成為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