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祭廳,便是大殿。大殿為禹廟主要建筑,重檐飛角,畫棟雕梁,屋脊上塑有游龍、逆龍、鳳凰,逆龍背上插有利釗,以示大禹與洪水搏斗之景。殿正中平臺上,塑有大禹之像,髙六米,身著黑底朱雀雙龍華袞,雙手捧圭;冕旒之下,面帶憂民之情。大殿兩側粗大的柱子上書有“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的楹聯。殿的前左側,還有一座御碑亭V碑文是清乾隆所書,故名。
窆石亭甶大殿東側的小坡上。亭內直立著一塊高二米三,圍徑二米一的大石,叫做空蹇石,亭名亦因此而來。相傳這塊大石,是大禹治水回家系船之石r石頂端的圓孔即為系纜之用。但也有人認為,窆石是大禹下葬時的一種工具。有人說,窆石是下葬后的鎮石,是作為陵墓標志而放置的。窆石四周刻有不少文字,其內容是篆書刻辭,后人題詠,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文字已模糊不清,但龍朝夫的題詩,經魯迅先生考析,還可誦讀。
詩云:“沐雨櫛風天暇日,.胼胝還見圣功勞。古柏參天表元氣,r梅梁赴海作波濤。至今遺跡衣冠在,長使空山魑魅號。欲覓冢陵尋窆石,山僧為我剪蓬蒿!苯紹興著名書法家徐生翁的題字“會稽山萬古,此石萬古”還比較醒目。亭旁還立有巨碑兩方,上書“石紐”、“禹穴”。傳說大禹生于西羌石紐村,葬于會稽,故有此兩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