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Gyongbokkung)是李朝(1392~1910年)時期韓國首爾(漢城)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宮,它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中國古代《詩經》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于漢城北部,也叫“北闕”。景福宮是首爾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政治中心。1592年日軍入侵時將宮苑的大部建筑物破壞,到高宗5年(1868年)重建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
游客在游覽宮闕時可以觀賞被指定為寶物的“交泰殿峨眉山煙筒”、“慈慶殿十長生煙筒”、“慶會樓”、“獬豸麒麟”等。處于景福宮對面的冠岳山是火山,所以“解太”有阻止火災之意、“麒麟”意含選拔賢良。
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館的東北口,即可進入景福宮。景福宮占地面積達15萬坪(約合50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光化門和勤政門之間是二樓建筑興禮門,"興禮門"在《景福宮全圖》和《宮闕志》等朝鮮初期畫圖或書籍上記載為"弘禮門"。其名稱之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清代,中國清代乾隆皇帝之名字叫"弘歷",故而得名。但當時借用皇帝的名字是一種諱言。因此,到了朝鮮末期(高宗)把它改為"興禮",自從把它稱做為"興禮門"。興禮門構造十分堅實,上下樓皆為正面三間和側面二間。"興禮門一帶"指的除了光化門以外的第二個宮門,范圍為從興禮門直達勤政門的地帶。這里不僅是保衛國王的,而且是設有軍事部門的重要地區。以前日帝把泥土堆至高一米五后,上面重筑朝鮮總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