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鐘,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羊肉價格最貴,因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女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屑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萊、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股是一杯牛奶,幾片面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只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來送進嘴里。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說起飲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
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后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后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