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從“吃海”到“海吃”的中間,沒有任何間隔,所以,如果你能體會到“三味真海”的境界,也算得一大海口
第一味是吃得鮮。如果你問真正的廈門人,海鮮最好的吃法是什么?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說:白灼呀!就那么放滾水里撈一下,配點姜絲,再蘸以醋,即是上等佳肴。因為這樣的做法確保了鮮味及原味,祛除了若干不必要的形式主義的吃的裝飾環(huán)節(jié)。關于這種吃法,已成為家庭主婦們的主流烹調(diào)方式,請一定不要以為這是主婦的偷懶。當然,要保證這種鮮,原材料的購買就是很考究的了,你可以去海濱沙灘趕早,也可以在八市苦守他們的晚歸,目的都是為了搶下漁民們的手頭的鮮貨。
有時,甚至為了搶鮮,全家驅(qū)車往島外,直接殺入漁村的排檔,做起有口福的懶人來。第二味是吃得巧。這個巧有兩種含義,一是做得巧,二是品得巧。凡特色的小吃,必是精于心計的攤主數(shù)年的傳承,此謂之做得巧,比如西門的麻糍及烏糖沙茶,而后這樣的小吃可能會限量供應,過時不候,且大多藏于街角尾巷,究竟吃得上吃不上,說玄了還得看食緣或說口福,這謂之吃的巧。小吃可不隨便,就如飛利浦的廣告所言,精于心而簡于形,而如果想要搜吃廈門,正所謂一張好嘴,還得靠一雙好腿,那種淘的滋味必能使小吃增味不少。當你傲立街頭,返回孩子時代的天真吃相時,小吃于是得以完成它所負有的歷史任務。
第三味是吃得慢。如果說廈門是個慢生活之城的話,那么它獨特的排檔文化則算是一種慢食潮流。首先是找到這些排檔所在地得花一些時間,因為大多都藏身巷尾,大有一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氣勢。吃排檔,已儼然成為夜生活的主流,黃昏坐定,從玻璃冰柜下挑出三五菜品,在遠看著大廚鍋下火焰四濺飛騰,而到夜深必是家家扶得醉人歸。而在吃的過程中,這也是有技術的,操之過急,反得不出其真味,比如頭一次面對苦螺或是蝦姑,可能會折騰半天也摸不出吃的門道。為什么鋪面那么陳破,還人頭攢動,且吃得那么香?兩杯啤酒下肚,就是你告訴別人答案的時候了。
有此三味,而并非僅此三味,比如你可以退一步吃到閩西客家去,也可以進一步吃到臺灣去,身在廈門,吃卻可以跨越海峽,這也可以算成是吃遍山海和嘗遍東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