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首都,會沒有機場?我不敢相信,然而卻確確實實地經(jīng)歷了,那便是瑞士的首都伯爾尼!要乘飛機可以,得驅(qū)車9.6公里去城東南的貝爾普穆斯乘定期班機飛蘇黎世,而且還得是在夏季。
但游人蜂擁而至!
我們的大巴在清澈的阿勒河邊老城區(qū)的街口停了下來。阿勒河像界河一般將伯爾尼劃分成新舊兩城。就在我們駐足欣賞河邊綠樹叢中萬點紅的屋宇美景時,猛聽游伴大呼:“看呢,熊!”隨著她指向抬頭仰望,見一頭黑色的熊(是標(biāo)本?)正在空中的鋼絲上作走鋼絲狀站立著,“伯爾尼”即“熊”的意思,呵呵,顯見它就是伯爾尼的實體名片了。我很好奇,一座城市為何要以“熊”來命名呢?原來,該城市的創(chuàng)建者伯赤脫德·馮伯爵是個打獵愛好者,他說他要把打到的第一頭動物來命名城市,結(jié)果那天獵到的第一頭就是熊!
熊的傳說無異于開胃酒。我們游興大增。
到伯爾尼看什么?就看那條長約2公里的窄了又窄的石子鋪就的老街。街道主軸線上等距離地矗立著11座噴泉雕塑,大抓游客眼球:底座,方形水池,泉水自四面池壁泉孔涌出,池中高高的立柱上,站著色彩鮮艷的神話人物,11座噴泉上的雕塑各不相同,姿態(tài)各異。游伴一致說,這座城也該叫作“泉城”啊。設(shè)11座噴泉全為供人觀賞嗎?不,據(jù)說,1405年一場大火將長街燒毀殆盡,伯爾尼人不僅用石頭重建了兩邊的房屋和鐘樓,而且從長計議,在街中等距離造了噴泉,供觀賞、可滅火。好則好矣,然而街道更擁擠了。
還別說,到這里似乎就是專為來看它的擁擠的,看吧,在被11座噴泉分隔成兩半的路面上,鐵軌在陽光下閃著銀光,不時有紅色的電車在鐵軌上爬行,更不可思議的是,人口總量才13萬多一點的伯爾尼人還居然讓無軌電車來湊熱鬧,揚起你的頭,便見蛛網(wǎng)似的電線將湛藍(lán)湛藍(lán)的天分割成了碎片,這也是舊城區(qū)的一大景觀!在有軌電車與無軌電車交錯開來的時候,我們行人趕快跳向兩邊的拱形長廊,長廊里清涼靜謐,特色店鱗次櫛比。廊中行,左可以看店,右可以看街。一旦看到街上無車爬行,立刻從拱門里鉆出,看雕塑看教堂看鐘樓看長廊旁斜逸出的白十字紅國旗。
到伯爾尼,迫切要看長街中那座建于12世紀(jì)的天文日歷鐘樓。鐘年代久遠(yuǎn),但依然年輕,它能顯示日期、時間、日月星球的位置,到正點,由最高處鐘樓里的小銅人打鐘報時,拱門上方紅色鐘面的右側(cè)就會有各色小動物依次轉(zhuǎn)出,我們也等到了那一刻,領(lǐng)教了塔鐘久遠(yuǎn)的生命力。
伯爾尼還可成就游人的紅色之旅,據(jù)載,恩格斯、列寧都曾在此居住并指導(dǎo)過革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是在這座城誕生的呢!
悠閑的伯爾尼人,“什么都好保持原狀”,這才給世界留下了財富,呈現(xiàn)了看不盡的風(fēng)景,相比她的賜予,有沒有機場,還那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