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天橋小路前進,便是風景如畫的錦繡谷。錦繡谷中,有一種奇花名叫睡香花,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僧人比白日睡于谷中,被陣陣花香驚醒,醒來發現此花,故名睡香花。錦繡谷中的小道,迂回曲折,人行道上,如身臨層霄,飄飄欲仙,宋代詩人王安石有詩贊道:“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
由錦繡谷的小徑可直接踏上通往仙人洞的“仙路”。仙人洞在佛手巖下,因巖石參差如手掌,故名佛手巖。洞局七米,深十四米多,洞內有千年不涸的“一滴泉”以及供有呂洞賓坐像的純陽殿,相傳啟洞賓曾在洞內修行。沿洞左側前行,有一圓門,門外三尺即是懸崖。懸崖旁有一石臨空而立,人稱'“蟾蜍石”,石旁有一勁松,人稱“石松”,游人爭先恐后與“蟾蜍石”、“石松”合影留念。在仙人洞西南錦繡峰頂還有朱元璋下令修建的御碑亭,碑高丈余,寬五尺,重幾千斤,是為紀念曾幫助朱元瑋打天下,替朱元璋治M病的周顛仙的。碑上刻有朱元璋親自寫的詩:“E廬之顛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煉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云暮種竹!
出仙人:洞往西南行不到兩公里,便來到大天池。大天池有兩個泉眼/泉水終年不竭,據說是苴合山的文殊菩薩濃手挖成的*大天池附近的“文殊臺”,呈半月.形,下臨絶壁,歳善供奉這位挖池有功的菩薩的v現在已成為游客飲茶賞景的好地貨V在臺后一游’懸查巨石上看晚霞、觀云海,別具精趣。;從大天池峰頂下山:,一崖拔地千尺、蘭面臨空,從大天池的山腰破壁而出,猶如蒼龍昂首,人稱“龍首崖”。這里是觀廬山云霧的隹處,每當大霧襲來,游客站在崖上,好騰云駕霧。過去,有些善男信女在此遇到大霧,便認為是碟.駕祥云來接他們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故紛紛跳人霧海之中,所以,人們又稱此崖為“舍身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