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岳廟北門,一條山路直上南天門和祝融峰。行約十五里到半山亭。亭建于南北朝*因正處山半腰而得名,清改玄都觀。過半山亭有一條岔路西去,通往磨鏡臺、方廣寺、福嚴寺、南臺寺等處。
過半山亭繼續土攀,便到鄴侯書院。此院為唐宰相李泌之子李繁為紀念其父而建。李泌被封鄴侯,曾在此隱居。院先在南岳廟左邊,南宋時迀至集賢峰下,現在的書院為1922年重建。
過鄴侯書院,再上行,經鐵佛寺、湘南寺到達南天門,南天門屹立于海拔一千一百米高處,在此可以看到衡山主峰祝融峰。
祝融峰之高,被譽為“南岳四絕”之一。煙云烘托,群峰疊襯,顯出“萬云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的雄姿。秋高氣爽之季,登臨其上,日可隱約望見逶迤的雪峰山,夜可看見閃閃的江邊漁火。李白詩云:“衡山蒼蒼人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睒O其神似。峰上有祝融殿,為石墻鐵瓦結構,是為紀念祝融君而建。據說祝融君是為燧人氏之后,創造了保存火種的方法,黃帝封他為火官,舉之為相,他經常在此狩獵、游憩,峰名也因此而來。殿右有望月臺,每當月明星朗之際,“人間朗魄已皆盡,此地清光猶未低”的幽靜夜景盡收眼底。峰下有羅漢洞、舍身巖、會仙撟,這里怪石嶙峋,懸崖萬丈峰頂還有風穴、雷池,傳說風穴風起,就有大雨降落;雷池是古人禱雨之地,池畔有太陽泉,終年汨汩流淌,為峰頂一奇觀。峰頂觀日出,也別有一番情趣。清晨,東方紅云層染,繼而金輪半托,冉冉上升。日出,紅霞萬道,山水披輝,大地在一片鳥鳴中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