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分前后二山,前山以普濟寺為中心。普濟寺位于靈鷲峰下,又稱前寺。寺占地面積約二十余畝,沿中軸線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褸、方丈殿、內壇等多重建筑,圓通殿內供有高達八點八米的毗盧觀音像,四周環列觀音三十二化身,是近年重塑的。寺前的海印池,又名蓮花池,占地十余畝,原是僧人的放生池。池南有清雍正皇帝的御碑亭,池東是玲瓏俊秀的多寶塔。塔四方五層,高三十二米,全系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是元朝元統年間由孚中禪師募建的,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
出普濟寺沿公路北行,途經普陀山文物館(前身為悅嶺庵)和大乘庵。大乘庵最著名的是臥佛殿和千佛樓。臥佛長達九米,國內罕見。千沸樓原供有緬甸小型玉佛千尊,可惜毀于十年動亂。在楊枝庵,可觀賞楊枝觀音碑。過楊枝庵不遠即到達普陀第二大寺——法雨寺。
法雨寺又稱后寺,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欽賜“天花法雨”匾,故改名為法雨禪寺,建筑面積七千三巨五十平方米。寺內的大圓通毆最為有名,殿則古木參天,特別是兩株尚大的銀杏最引人注目D殿正中懸一顆大圓珠,四周有九條雕龍,稱做九龍盤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