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筑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
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yè)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陵園主要建筑有:凱旋門、戰(zhàn)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墻,航空紀念碑等景觀。
陵園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門樓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 11米,占地面積 40.7平方米。門額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接著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qū)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zhàn)抗擊敵人,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zhàn)”。隨后張治中部第五軍也參加了作戰(zhàn),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zhàn)33天,激戰(zhàn)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損兵1萬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敵眾,十九路軍退守第二道防線。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zhàn)結束。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zhàn)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了日本企圖侵占中國的步伐,激發(fā)了全國軍民衛(wèi)國御敵的斗志,開創(chuàng)了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紀念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軍將士的衛(wèi)國抗敵之舉,特建立起這座烈士陵園。
浮雕墻位于陵園的西邊、戰(zhàn)士墓的北側,由浮雕墻和浮雕墻廣場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崗石制成,于1998年元旦竣工。這組浮雕由閘北巷戰(zhàn)、爭奪戰(zhàn)、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zhàn)、支援前線等幾個戰(zhàn)斗場面組成,還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這兩位抗戰(zhàn)風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墻長46米,高4.6米,其浮雕殘缺的墻體象征當時祖國山河破碎,整體紅墻則寓意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戰(zhàn)士墓建于1932年,墓區(qū)位于陵園的西邊,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墳墓”。墓區(qū)由主墓碑和墓組成,占地1187平方米。墳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將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邊,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墳墓”。
“廣東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yè)先驅和在東征、北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們而建造的。1987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將這座碑移建在陵園內,次年3月紀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航空救國”4個字,碑志上面刻有馮如等266名殉國殉職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為一花崗巖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緊備司令戴戟將軍題寫。碑亭建于1932年,面積為120平方米。
陵園的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由抗日亭沿中軸線向北走,可見到中軸線中部有座題名碑。碑體為方柱體花崗巖石碑,四周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稱叫“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該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zhàn)中陣亡的英烈。
廣州市政府為弘揚中華民族抵御外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干1991年3月開始,用了10年時間,共投入資金49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全園進行了整飾維修?,F在,修復后的陵園更加莊嚴肅穆,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維修紀念碑。
陵園東大門廣場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筑物,這就是先烈紀念館。該館位于陵園的東南側,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這里是用來祭拜英靈和臨時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為十九路軍陳列展覽館。2002年初淞滬抗日 70周年紀念日,對先烈紀念館進行了重新陳列,并建起了紀念廣場和“文化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