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四季溫暖如春,綠葉常在,從來未曾見到北方隆冬大雪紛飛的景象。但在海南的一座大山的深處,卻也有一道類似于北方深秋初冬的落葉景觀。
在地處熱帶、四季常青的海南島中南部山區,在五指山腹地,每年的深冬季節,這里的三角楓也會像北京香山的五角楓一樣,慢慢變紅,漸漸掉落,成就一道別樣的風景。
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享受水滿茶、五腳豬等飄香的山間風物;再漫步于五指山間的熱帶雨林棧道,體會回歸山林的悠閑和輕松;把海南島冬日別樣的風景,載入你甜美的旅程。
有道是:"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而要登五指山,就必定要經過水滿。仰仗多樣性的熱帶動植物資源,水滿環境秀美,氣候宜人,空氣清新。中國科學院的生態專家認定這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超過1萬個,是休閑養生的絕佳場所。
"至高無上"水滿鄉
地處五指山脈南麓的水滿鄉之前叫"五指山鄉",2001年"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后,為避免重復遂改為現名。"水滿"一名最早出現在清代的海南方志中,當時它是定安縣歸化圖的六峒之一,這個黎語地名的漢語含義是"非常古老、至高無上";而水滿的位置正如它名字的含意,根據海南地質專家李福的測定,水滿鄉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鄉政府所在地的地理標高為635米,其境內的水滿上村則是海拔最高的鄉村,比鄉政府還高出15米之多。
黎苗族雜居僅存一戶漢族人家
水滿鄉人口不足4000人,是個黎族和苗族雜居的少數民族鄉鎮,但以黎族為主,苗族只有一個村落——"新村",現有500余人。水滿雖然沒有漢族村落,但卻有漢族村民。
水滿上村不遠處有個水滿下村,村里住著全鄉唯一的一戶漢族人家,這戶人家的主人馮德云是位7旬老人,育有七男二女,膝下兒孫成群,據稱其曾祖父馮開取是清末名將馮子材入瓊撫黎時,從廣西帶來的親兵之一,當年因患瘧疾而滯留水滿,病愈后迎娶當地女子結婚生子,至今已有第六代后人。
遺憾的是,馮開取的遺物及其后代繁衍情況的圖譜,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人的一把大火連同村子一起燒掉了,因此,考據水滿馮家的根源也就缺少了佐證資料,也自然留下了歷史疑點。
不過,研究海南歷史的專家和學者并不忽略這個小細節。正在撰寫《海南通史》的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伉儷,為了收集馮子材與海南的關系的民間資料,曾經于2006年專程來到水滿下村,造訪了馮德云一家。
水滿風物醉游人
水滿自古產野生茶,制成綠茶后,人稱"水滿茶",極負盛名,但產量有限,在清代一度是朝廷貢品。這種茶湯色明亮、香氣持久、味道甘醇,民間傳說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防治感冒和消熱解毒的功效。民國《海南島志》對水滿茶的評價很高:"本島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其中最有名之茶,為五指山水滿峒所產。"不過,現在的水滿茶已經可以人工種植,規;纳a既可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也能促進老百姓增收。
除了茶葉,水滿還有"小黃牛"、"五腳豬"、"水滿鴨"、山蘭米飯和用山蘭米釀造的"西并酒"等風味特產。
"小黃牛"沒有下地勞作之苦,悠游自在,吃遍了五指山下的路邊百草,因而肉質鮮嫩,不論是水煮、紅燒、燒烤,還是下火鍋,曬牛肉干,味道都是美不可言的。
"五腳豬"因為嘴巴又尖又長,經常會拱到地上,就像是第五只腳而得名,據說它們是家豬和野豬交配所生,因此也很少歸"家",整天跑在野外覓食,因此它們的肉質肥而不膩,或白灼,或蔥爆,一樣美味。
"水滿鴨"在品種上與其它地方的鴨子并無區別,只是它們一般被放養在溪流之上,平時多吃小魚小蝦和各種野生植物,使得鴨肉鮮美可口,就是再老的鴨,肉質依然很嫩,一點都不顯"老"。烹調"水滿鴨"的最佳方式是簡單的"白切",蘸上自調的醬料即可獲得極佳口感。
五指山市的旅游景點基本上都集中在水滿鄉。這里有"五指山觀山點",可近距離一覽五指風韻;步行在"熱帶雨林棧道"上,但覺清涼的空氣沁人心脾,能讓人體會到回歸山林的悠閑和輕松;而在水滿河上漂流一趟,那種充滿新鮮和刺激的野趣,總能叫人留連忘返,回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