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牛津城,幾百幢鑲有自己獨特歷史韻味的古老建筑,帶著濕潤的晶瑩矗立在我們眼前,七八百年前的古老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地成為一幢幢教學樓,真讓人驚嘆不已!
接待我們的是牛津大學產業推進部長杰爾,他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們:如今,牛津市共有人口十一萬,其中學生就占一萬三千多人。牛津這個地名確實與牛有關,本意是牛群涉水的地方,13世紀,眾多修道士聚集在牛津,開始創辦神學院,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了大學。整座大學是由三十多家獨立學院組成的聯合體,對外統稱牛津大學,其實各個學院自成體系,校長只是一位協調者。
牛津大學真可謂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多是以教學樓圍起一片庭院,四周被綠蔭覆蓋,這些學院面積均不大,學生人數也不多,最大的學院也不超過五百人,有的學院一年才招六七名學生,保持著導師制教學,一名老師最多也就帶二三名學生,有的甚至是一對一,加上生源又是各國的“尖子”,所以學校人才輩出。杰爾詼諧地說:你們在牛津的校園里遇見的這些普通的學生中,不一定啥時候又冒出位美國總統或英國首相之類的“領導”。據介紹,牛津大學已有七個國家的十一位國王入學,四十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迄今為止,共有兩千多名中國學生畢業于此。牛津并不要求學生是全能的,學會思考是學生在牛津最重要的收獲。
我們凝神在一所所古老的學院里,只見石凳上長滿青苔,不大的校院內平鋪著只允許教授才能踩踏的精美草坪,四周分布著具有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筑。我們登上圣瑪麗教堂的塔樓放眼四望,整座牛津城悠然橫臥在一片英式田園之中,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大學。難怪,牛津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
劍橋呢,這座九萬人口的城市,則是“城市中有大學”。我沿著曲折蜿蜒的劍河一路漫步,兩岸垂柳倒掛,芳草萋萋,河上架設著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據說,劍橋大學的建立還具有一段戲劇性的故事:牛津大學成立伊始正值中世紀,那些思想活躍、生活不羈、追求真理的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與當地傳統宗教居民發生沖突,在最嚴重的一次沖突中,牛津的師生竟被當地“居民”砍死了數百人!1209年的一次沖突后,十二名為躲避追殺的牛津師生四處“落草”到了劍橋,之后,其他地方的一些學者也慕名而來投奔,于是,一所新的大學逐漸建立起來,它就是劍橋大學。幾百年來,這里英才薈萃,星光燦爛。出自該校的哲學家培根、經濟學家凱恩斯、力學家牛頓終成泰斗。我們爭相在“三一學院”門外一棵蘋果樹旁照相留念,這地方緊挨著最繁華的劍橋商業大街。劍橋大學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劍河流淌的地方都是它的校園。
如今,牛津和劍橋的畢業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學術界。所以,英國人說,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看來確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