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沒有塵世的喧囂,只有回歸自然的生存法則;在這里你能體驗寧靜祥和和朝氣蓬勃可以和諧共存;在這里動物可以自由奔跑;在這里你能看到世界最真實的一面,這里就是肯尼亞的馬塞馬拉大草原。
6月-9月的非洲,將會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因為季節原因,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沿途獅子、花豹、鬣狗尾隨,鱷魚開始在狹窄的馬拉河兩畔聚集,準備分享即將到來的盛宴。
非洲草原野生動物大遷徒
行程:內羅畢—納庫魯—馬賽馬拉—達累斯薩拉姆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非洲動物大遷徙的時間。納庫魯湖邊,小紅鸛的羽毛呈現出朱紅色,光澤閃亮。一只小紅鸛飛起,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升上了天空。
位于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交界的馬賽馬拉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北方因連綿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鮮青草地,芬芳的青草氣味將130萬原居于南面的牛羚深深吸引,使之匯聚成為動物世界最大的一組移動群體。在廣袤的地平線上如浪潮般一波一波涌進來。如斯景象,也造就了獨步天下的牛羚大遷徙。
這里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獅子、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生生不息,馬賽馬拉完整的生物鏈,使得從天上飛的到地上爬的,從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形成了自然界完美的動態平衡。牛羚的大遷徙讓那些以食用牛羚為生的野獸們也前赴后繼。乘坐熱氣球,在寧謐平靜的晨曦中,飛越忙于覓食的各種不同大小動物,飛浮于兇猛又或溫馴動物之上,享受一次別類的探險旅游。溫和的氣候,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加上多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野生動物,使馬賽馬拉成為最令人向往的野生動植物生存舞臺。
每年5月到6月是非洲動物大遷徙最佳觀賞時間,坦桑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漫長旱季讓動物饑腸轆轆。角馬、蹬羚、斑馬等數百萬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從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Serengeti National Park)北上,跋涉3000多公里,展開兇險面艱辛的遷徙。
在逃過埋伏在草原的獅豹、隱藏在河中的鱷魚后,它們來到肯尼亞境內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自然保護區。短短兩三個月后,它們再次不辭辛苦,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
饑餓、干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幸運者能回到出發地。而跟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旅途中“制造”出的新生命。
這,就是每年都會發生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故事——“動物大遷徙”。
遷徙過程:
12月到次年5月,動物散布在從塞倫蓋蒂國家 公園東南面一直延伸到恩戈羅戈羅(Nqorongoro)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充足的雨水為它們提供著充足的食物。
5月中后期,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向塞倫蓋蒂的西北面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
6月是動物哺乳期,幾十萬角馬在遷徙路上降生。
7、8月,持續的干旱令動物紛紛越境,穿越馬拉河,來到馬賽馬拉,一直待到9月。
10月,塞倫蓋蒂的草原在雨水的滋潤下開始返青。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并不足以維持數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動物們再從東線南遷到塞倫蓋蒂,回遷一直持續到11月。
12月,動物各自回到故園,休養生息,繁殖后代,補充途中喪失的大量同類。
最佳觀賞時間:每年7月到9月之間是東非旅游的最佳季節
最佳觀賞地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中的馬拉河沿岸,從熱氣球或小型飛機向下俯瞰最為理想。
遷徙主角:
斑馬:遷徙數量約20萬只,是軍團的先鋒,善以鋒牙齒咀嚼草莖頂部。
角馬:約140萬只,是最令人矚目的主力軍,所以,動物大遷徙又被稱作“角馬大遷徙”。
蹬羚:約50萬只,是軍團的壓陣官。角馬離開后,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是后面蹬羚的美食。
遷徙天敵:河馬、獅子、獵豹、鱷魚、豺狗
觀賞概率:
動物大遷徙每年上演,但每年看的遷徙路線都會有所偏離,比較典型的有:2000年12月,動物本應向南至坦桑尼亞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戈羅保護區,但當年少雨,動物們逆時針從馬拉河進入坦桑尼亞西部,到12月下旬賽倫蓋蒂開始下雨,動物才回到原有的正常路線。
2001年9月,動物比平時大概晚了2個月到達馬賽馬拉,其中的100萬角馬中只有20萬路過馬拉河,可9月23日,角馬再次開始逆向回到坦桑尼亞。所以,要事先準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什么地方非常困難,看到大遷徙的概率只有15%,畢竟背后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越來越變幻無常的天氣。
觀看非洲動物遷徙,攝影裝備必不可少,尤其是長焦鏡頭,用來遠距離拍攝動物運動的畫面再合適不過了。進入非洲草原,一定要由專業的領隊帶領,大草原上生活條件惡劣,天氣瞬息萬變,安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