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洞在“象鼻”與“象身”之間,為一高約十米的圓形大洞,倒映水中酷似一輪浮江滿月,故稱水月洞。漓江、陽江同匯于洞前,雨季,江水注人洞中,可行舟游覽。水月奇景,成為多少文人筆下題材,宋人張釜頌其奇美曰:“7欠際空明月正圓,人行月黑水如天。”割北處士以《水月》為題,寫道:“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去去,月去水還流”。寺內還有好多石刻,最著名者要算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和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陸游的《詩札》。
由水月洞南行數十步,至南極洞,-又稱新生巖,壁間刻“南極洞天”四大字。從洞旁可上象眼巖。
象眼巖居半山,形若長廊,南北景貫,遠望兩洞口,如大象的兩只眼睛。從“左眼”可以看到半城山色,漓江飯店近在咫尺,從“右眼”可看到有名的訾州、塔山、穿山等,江波帆影,亦盡在眼中。普賢塔位于山頂。塔為明代建筑,高十三點六米,基座為雙層八角形,第二層正北面嵌有南無普賢菩薩像,故稱“普賢塔”,遠看又如劍柄,如寶瓶,又稱“劍柄塔”、“寶瓶塔”。站在塔下四望,近山濃黛,遠山淡抹;江流蜿艇,江波微興,城中樓舍錯落有致,人車匆忙熙攘。真是城在畫中,人亦在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