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今的拍攝地點之一——水原華城城墻
水原華城城墻全長5.52公里,安裝了各種在其它城內看不到的軍事設施。
城墻上方建造了女墻,上面有多個射擊口,可以既掩護自身,又能監視和攻擊敵人。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都有城門,北門稱長安門,南門稱八達門,東門稱蒼龍門,西門稱華西門。
水原城內還有小溪流經,小溪與城墻相遇處則設置了水門,共有7個拱形水門可供小溪流過,其上修建了名叫華虹門的樓閣。
華城建設時參考了實學家柳馨遠(1622—1673年)和丁若鏞(1762—1836年)的意見,并以此為設計的基本方針,被認為是韓國城墻中最科學的城墻。特別是修建城墻時同時使用了石材和磚塊,其結構既能防御敵人的弓箭和長槍,也能向敵人開槍發炮,可謂十分優秀。
此外丁若鏞發明的起重機使用了多個滑輪,能經很小的力氣拉動沉重的石頭,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
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墻多處損傷,朝鮮戰爭時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復原樣。但是從八達門到東南角樓的491米卻未能恢復。
水原華城于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注冊為聯合國教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