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亞巨石林立,修道士們鑿洞而居修身養性,后來,更多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在這里建起了洞穴版的世外桃源。現在,這里是土耳其最著名的風景區,不僅可以在眾多的洞穴中欣賞到拜占庭藝術壁畫,還可以住進這里的“洞穴旅館”——世界上最有趣的旅館之一!岸囱灭^”設施完善,每一個洞穴中的房間都豪華舒適、冬暖夏涼、視野完美,喜好獵奇的你可沒有理由錯過它。
洞穴旅館,土耳其這座洞穴旅館有7間大房,可以變成25個房間。每一個房間的大小和形狀都不同。也有人喜歡住茅草搭建的木房,更有人喜歡住在具有原始風味的洞穴里,看看全球,礦藏地下155米有一個旅館,雖然條件不能和豪華酒店比足,但也自成風格。
在土耳其住鄉村旅店有諸多好處。一是,如果你凌晨5點到,可以入宿房間,店家并不會多收你一夜房租,遇到熱情的店主甚至還會多給你提供一天的早餐。這是在歐洲發達國家旅行根本不會碰到的好事。二是,你只要買了長途大巴的票,告訴店主何時到達巴士站,店主會開車來車站接你,也不收你錢。
哥樂美(Goreme)——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地區的一個小鎮,我就在這里入住了一家鄉村旅館。當店主阿里載我到他家門前時,我下意識地朝天上眺望:我今晚真要住在石灰窯洞里了。
阿里家的洞穴旅館,客房就開鑿在這些高高的錐形巖石里
阿里給我一個單人間,是他家最高的“煙囪”屋子。來卡帕多奇亞,就是為了體驗住“巖洞”的感覺。我提著行李艱難地向洞穴頂端爬去。
正值早春二月,第二天一大早,我透過洞穴窗口看到了碩大的院子,溫潤帶點寒氣的春風里,無名的花瓣飄搖地落下來,點綴著亙古荒涼的卡帕多奇亞。阿里的媽媽給我端上傳統土耳其茶“恰伊”,還有豐盛的早餐,內容比較歐式——煎雞蛋加當地面包。我舉起相機想給阿里媽媽照張相,只見她笑瞇瞇地躲過身去。除了在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內陸省份的女人多數裹著頭巾,在鏡頭前比較羞澀。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在家沒地位。
這家店的主人是阿里(營業執照上寫著),阿里的爸爸我只見過一面,他帶我去村里一家飯館吃飯。其余時間,阿里爸爸都像其他土耳其男人一樣,找個地方喝喝茶、打打牌,至于家里的旅館,外事交給兒子,內事交給太太。
之前,我對伊斯蘭國家一知半解,以為婦女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極沒地位,但在土耳其旅行中,我改變了看法。之前在藏紅花城住宿,旅館的女店主也是主事的,丈夫非常尊重她。
當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的社會改革核心之一就是提高婦女地位,他頒布法律明文規定不準婦女戴面紗;廢除一夫多妻、確立離婚制度;保障婦女在教育、就業、參政及財產繼承上的平等權利。早在1934年,土耳其婦女就擁有了選舉權,這甚至比許多歐洲國家更早,如法國和瑞士。
阿里家也將凱末爾畫像掛在堂前,正如介紹土耳其的書上寫道:“走在土耳其,商店、辦公室、小村莊、咖啡館等各種各樣的地方,你都會看到一個金發、英俊、領袖魅力十足的男人照片,他就是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現代土耳其的締造者!
我也暗自感謝凱末爾,因為如果不進行社會改革,按照伊斯蘭傳統,一個單身女人在沒有人陪同的情況下,是不允許超過24小時在外旅行或過夜的。
正當我埋頭吃早飯,來了位老紳士,只見他手拄文明棍、頭戴歐洲禮帽,很客氣地先和我打招呼,然后和阿里媽媽寒暄?此@副裝扮我暗自吃驚,一個偏僻小山村,居然有這樣打扮的。這又讓我想起某本書上講的:1925年,國父凱末爾以激烈的手段強制所有政府工作人員必須穿戴西裝和禮帽,凡戴傳統土耳其帽的將依法治罪(傳統土耳其帽又叫“菲斯帽”,是奧斯曼帝國時期成年男子標準頭飾,曾被當作奧斯曼帝國的文化特征之一)。當時,凱末爾大力推行向西方化(或者可以說歐洲文明)靠攏的政策,所有奧斯曼帝國時代的痕跡,包括穆斯林服飾都被視為國家現代化的障礙而被廢除。所以,現在土耳其,除了宗教界人士,基本上看不到成年男人戴“菲斯帽”。
除了感受風俗、文化,到卡帕多奇亞最重要的目的,是看這里奇特的地質風貌——它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十大神奇”。據記載,大約在200萬年前,有三座火山先后噴發,火山巖漿覆蓋了卡帕多奇亞地區,石灰巖漿經冷卻、自然風化及雨水沖刷,留下了堅硬的火山石灰巖,它們像蘑菇一樣在曠野上突兀地挺立著,創造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我在阿里家居住的房間,正是在這種錐子形狀的石巖上開鑿而成的。
當地人居住在洞穴之城的習慣由來已久。早在公元4世紀左右,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就開始挖建石灰巖的洞穴用于居住,這樣不僅保護他們免受外敵傷害,而且還可以使他們的信仰得到持續——卡帕多奇亞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就是那些建于公元十世紀、裝飾著華美壁畫的拜占庭風格巖窟教堂。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已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哥樂美露天博物館,它包羅了數十座中世紀時期的巖窟教堂,以及人工建成的洞穴住宅。
我就在這樣的洞穴里住了兩晚。半夜室外的氣溫降到零下10℃,即便開著暖氣依然被凍醒,不得不找出隨身帶的所有衣服,穿戴好了再進被窩……迷迷瞪瞪之際,我不禁在想,在那遙遠的年代,那些曾經生活在洞穴中的土耳其人是怎么挨過嚴寒生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