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師美術館(Photographers Gallery)
攝影師畫廊是倫敦最大的公共藝術空間,它致力于攝影藝術,網羅最新人才,并建立藝術家的歷史檔案。我們可以在這里看到各種形式的攝影藝術,領略最新鮮的攝影風采。兩層的藝術空間里收集了很多當代優秀的攝影作品。但是由于翻新,今年秋天這里才會重新開放。
2.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Travel)
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博物館——英國科學博物館位于倫敦南肯辛頓區,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其中展出面積為3萬平方米。
科學博物館是英國國立科學與工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的一部分,創建于1857年,保存并陳列有關在自然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意義的實物。歷史收藏展館展出了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學科以及應用方面的陳列品。各陳列館還以計算機技術、空間研究和新進的科學發展等方面的展品為重點。實業收藏館包括農業、運輸業、電器工程、船舶工程和機械工程、噴氣發動機、地球物理學、電信學和家用器具等方面的展品。從1980年開始還收藏了惠爾康醫學史博物館的所有藏品!
3.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
創建于1970年的蛇形畫廊坐落在海德公園內的肯辛頓花園里,原先是一座1934年建造的古典風格的茶館。它是倫敦最受歡迎的現當代藝術畫廊之一,每年大概有75萬人參觀該畫廊的展覽。
曾在該畫廊展出的藝術家包括曼·雷(Man Ray),亨利·摩爾(Henry Moore),安迪·沃霍(Andy Warhol),布里奇特·瑞利(Bridget Riley),亞倫·麥可蘭(Allan McCollum)以及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等。
4.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Sir John Soane's Museum)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是英國最小的國立博物館,也是全世界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之一。1833年約翰·索恩(JohnSoane,1753—1837)設立遺囑,將自己在倫敦林肯法學院區的住宅捐贈給國家,但前提是從內到外的陳設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動。所以,在人們的觀念里,這間小博物館仍然只屬于約翰·索恩,是這名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建筑師的杰作。
小小的博物館卻有著眾多可與大英博物館館藏媲美的驚世珍品。其中包含了爵士多年游歷歐亞的收藏:繪畫,書籍,瓷器,家具,雕塑,建筑模型,裝飾品……索恩爵士擁有藏書超過10,000冊,而各類藝術品甚至包括1817年在埃及帝王谷(景區詳情圖庫)出土的賽地一世的石棺,以及英國最著名畫家賀加斯(Hogarth)、透納(Turner)的名作..……從希臘古建筑的墻上雕飾、雕塑家的創作石膏原型到畫作,整間屋子琳瑯滿目,活像一間畫室而非住家。這些物品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具有深遠意義。
5. 圣保羅大教堂(St.Paul Cathedral)
圣保羅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經多次毀壞、重建,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筑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筑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筑師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內還有一個雷恩的墓碑。
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縱軸156.9米,橫軸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兩層圓形柱廊構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頂,直徑34米,離地面111米。教堂正門上部的人字墻上,雕刻著圣保羅到大馬士革傳教的圖畫,墻頂上立著圣保羅的石雕像,整個建筑顯得很對稱且雄偉。正面建筑兩端建有一對對稱的鐘樓,西北角的鐘樓為教堂用鐘,西南角的鐘樓里吊有一口17噸重的大銅鐘。教堂內有方形石柱支撐的拱形大廳,各處施以金碧輝煌的重色彩繪,窗戶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掛著耶穌、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畫。唱詩班席位的鏤刻木工,圣殿大廳和教長住處螺旋形樓梯上的精湛鐵工,都反映了當年的高度藝術與裝飾水平。教堂內還有王公、將軍、名人的墳墓和紀念碑,如兩位11世紀撒克遜國王、威靈頓將軍、雷恩建筑師的墳墓。圣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到現在仍然不減圣保羅大教堂對旅客的吸引力,因其整體建筑設計優雅、完美,內部靜謐、安詳。
6. 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
倫敦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就坐落在泰晤士河和艦隊街之間。圣殿教堂在1185年舉行了獻祭儀式,是12世紀圣殿騎士團在英格蘭的總部,教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原來的圓頂部分,另一部分是完工于1240年的長方形高壇。圓頂殿是仿造耶路撒冷(景區詳情圖庫)圣墓紀念堂而建的。著名景觀就是地上九座真人大小的騎士石雕像。十四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將教堂的一部分出借給了律師會館。并延續至今。二戰期間教堂在德軍的轟炸中遭到嚴重損毀。重建工作幾乎從大理石的頂梁圓柱開始修起。
圣殿教堂正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一書中所述,圣殿教堂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185年。雖然原始結構的平面布局沒有改動,參加修復的人——尤其是19世紀的修復者——確保如建筑家沃爾特·高德弗雷所說的:“每處古老的表面都被拆除或翻新! 常理認為,這座圣殿騎士們在修筑自居廣廈的同時建造的教堂,不僅像布朗聲稱的那樣以耶路撒冷的耶穌圣墓為模型,還參照了“圣巖穹頂神殿”的環形設計。(耶路撒冷的伊斯蘭神殿,建在《圣經》所述亞伯拉罕將兒子以撒作為犧牲獻給上帝的那塊巖石上。初建完成于公元691—692年之間,成為麥加、麥地那之后的第三處伊斯蘭朝覲圣地。)
7. 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Gallery)
倫敦不可不去的地方,泰特現代美術館算作一處。它為什么這樣值得一看,有兩個原因:第一在于它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展放方式,第二在于它的建筑特色。
泰特美術館主要用來收藏亨利·泰特爵士贈送給國家的19世紀英國繪畫和雕塑,以及一些從英國國家美術館轉移而來的英國繪畫。泰特美術館在當時擔負著專門收藏英國1790年后出生的藝術家的現代藝術品。1917年,該館還負責收藏國際現代藝術品以及可追溯到大約公元1500年的英國藝術品。 1955年,泰特美術館從國家美術館完全獨立出來,現在已成為由英國政府通過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事務部資助的19大國家博物館之一。如今,泰特美術館已發展成為4個美術館:位于倫敦的泰特英國美術館和泰特現代美術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和泰特圣艾弗斯美術館。泰特美術館將繼續關注、發展和提供公眾渠道,使公眾可以欣賞到英國藝術以及國際現代和當代藝術收藏品。
8. 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泰特現代美術館位于泰晤士河南岸,與圣保羅大教堂隔岸相望,連接它們的是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橋。外表由褐色磚墻覆蓋、內部是鋼筋結構的美術館原本是一座氣勢宏大的發電廠,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是它的標志。今天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由瑞士兩名年輕的建筑家Jacqes Herzog和 Pierre de Meuron改建而成,他們將巨大的渦輪車間改造成既可舉行小型聚會、擺放藝術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廳,觀眾從這里乘扶梯上樓。
他們在主樓頂部加蓋兩層高的玻璃盒子,不僅為美術館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還為觀眾提供羅曼蒂克的咖啡座,人們在這里邊喝咖啡邊俯瞰倫敦城,欣賞泰晤士美景。在巨大煙囪的頂部,設計師Michael Crage-Martin與Herzog及de Meuron合作,加蓋了一個由半透明的薄板制成的頂,因為由瑞士政府出資,所以命名為“瑞士之光”,如今,它已成為倫敦夜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泰特現代美術館專門收藏20世紀現代藝術,畢加索、馬蒂斯、安迪瓦豪、蒙德里安、達利的作品吸引全世界的觀眾前來觀賞,美術館并未按傳統的年代編排方式陳列它的藝術品,而是把藝術品分成四大類,分別擺放在3樓和5樓的展廳內。這四大類是:歷史-記憶-社會、裸體人像-行動-身體、風景-材料-環境、靜物-實物-真實的生活。這種割破歷史脈絡的陳列方式使得觀眾在同一個空間與時間與不同年代圍繞同一主題創作的藝術品相遇,人們在觀看莫奈的大型壁畫“睡蓮”的同時可以瞥見身旁的Richard Long創作于1991年的石頭陣。不同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這正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高明之處,也是它指引人們思考藝術的的精神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