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飲食文化
韓國飯館內部的結構分為兩種:使用椅子和脫鞋上炕。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于穿韓服時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點好菜后,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飯菜。
韓國人平時使用的一律是不銹鋼制的平尖頭兒的筷子。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圓底兒帶蓋兒的碗“坐”在桌子上,沒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飯傳導給碗的熱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聽話,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兒”。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兒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上來,你也不能用筷子。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韓國人是一個好動感情的民族,對于他們這種把感情通過聚餐表現時,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同時又必須在理智上承認它是一種不衛生的“食禮”。
用餐禮儀
韓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傳統禮節的國家,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嚴格的“規矩”。比如斟酒,韓國老板權先生介紹說:“如果雙方第一次見面,則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為對方斟酒;雙方熟悉之后,則可單手為對方斟酒,但如果對方是長輩,則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如: 與長輩一起用餐時,長輩動筷后晚輩才能動筷。 勿把湯匙和筷子同時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著碗吃飯喝湯(這點與我國傳統正好相反)。 先喝湯再吃別的食物;用餐時不要出聲也不要讓匙和筷碰到碗而發出聲音。 共享的食物要夾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醬和辣醬也最好撥到碟子上蘸著吃。 用餐時咽到骨頭或魚刺時要避開旁人悄悄地包在紙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別人統一步調。與長輩一起用餐時,等長輩放下湯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湯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過的餐巾迭起來放在桌子上。
飲食結構
韓國是由南向北延伸的半島國家,四季分明,因此各地出產的農產品種類繁雜。又因三面臨海,海產品也極為豐富。谷物、肉食、菜食材料多樣化,黃醬、醬油、辣椒醬、魚貝醬類等發酵食品的制造技術不斷發展,使韓餐的主料和輔料互相搭配,再加入辣椒、大蒜、生姜、香油等調味品,更使韓國風味進一步完善。
韓國的飲食結構以谷類為主,由各種烹飪方式制作的菜肴為配菜。飲食起名的時候一般將主材料放在菜名的前面,后面加烹飪的方式,如紫菜包飯、海帶湯等。韓國飲食以其食用功能分為主食、副食和甜點。
主食:主要為飯、粥、米糕片、稀飯等。一般以米飯為主,其他根據需要適當調節。
副食:副食的第一作用是增進米飯的口味,第二是補充營養,副食的種類很多。副食主要以湯為主,有以湯汁為主可泡飯吃的湯類、湯汁與菜量相當的煲類、加一點湯汁煸炒的火鍋類,還有在火上直接煎烤的燒烤和魚肉串類、在平底鍋中略加油煎的煎餅類,在蒸鍋里反復燉成的清燉類、紅燒類,以牛肉、海鮮為材料的生膾,生菜、熟菜等蔬菜類,牛肉和豬肉煮后切片的煮肉片,還有腌在辣椒醬、黃醬、醬油里的腌菜、發酵的魚醬等等。
甜點:吃完主食和副食后,食用的甜點主要有韓國傳統的餅糕、油果、茶食、蜜餞以及什錦水果湯等。
韓國主食白米飯。常見的菜肴有以肉、魚、豆腐、蔬菜等燉煮的火鍋;以及韓國特有的營養豐富的泡菜;另外用韓國式的調味佐料拌制而成的各類小菜。
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里幾乎全放入辣椒,所以韓國菜館里所用的佐料基本上是辣椒粉與大蒜,在此基礎上又加有多種不同風味的調味品,因此韓國菜除了辣味以外,還有獨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涼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開水焯過后加上佐料拌成的。他的種類很多,既有一種蔬菜做的,也有把幾種蔬菜摻在一起做成的。
韓國人喜歡約朋友到郊外野餐,尤其是在春天,三五知己來到郊外山坡,席地而座,大家一齊動手,把帶來的糯米飯放到槽子里搗成“打糕”,然后分享。此時,大自然的美景與親友歡聚的快樂相交融,遠比吃本身更為重要。
“韓定食”:宮廷菜傳統風味、各式小菜擺滿桌面。有用小麥煎餅包裹肉類、蔬菜等八種小菜食用的“九坂板”,以及加放肉類、魚類、蔬菜、蘑菇燉煮的火鍋“神仙爐”。
“石鍋拌飯”:白米飯上蓋上黃豆芽等蔬菜、肉和雞蛋等輔料,盛在滾燙的石頭鍋內,加放適量的辣椒醬后攪拌而食。多種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獨特的風味,鍋底的鍋巴更是一絕。
鐵板燒:牛肉和烤牛排在鐵板烤熟,以生菜、芝麻葉等蘸辣椒醬或豆瓣醬食用。
泡菜 :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食品。有百余種泡菜,主要材料是蘿卜、黃瓜等各種蔬菜。鮑魚、蝦醬等也可作調味料,營養豐富。
另外還有泡菜火鍋、高麗參雞湯、包飯套餐、冷面、拌飯等。
韓國的傳統酒大體分為濁酒、清酒(藥酒)、燒酒三種。其中,燒酒是高麗以后得以普及的傳統酒。傳統民俗酒主要有文杯酒、杜鵑酒、法酒、安東燒酒、梨姜酒、小菊酒、紅酒、五梅奇酒等。傳統茶主要有高麗人參茶、綠茶、枸杞子茶、雙和茶、生姜茶、棗茶、柚子茶等,高級野生茶則有雀舌茶。此外還有食醯、水正果等清涼茶。韓國的傳統茶以茶葉、袋泡茶、粉制品等多種產品銷售。
韓國美食三絕
三絕之一泡菜形成獨特文化
在中國,一提到韓國飲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只有泡菜,而且僅僅是辣白菜。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的確,泡菜在韓國飲食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意義。無論在繁華的漢城或是在鄉村,在居民的住宅院落或陽臺,看不到大大小小的泡菜壇子是不可想象的。
泡菜是韓國最主要的菜肴之一,而且韓國泡菜的種類和美味的豐富,絕對超出了一般的外國人和沒有到過韓國的人的想象。據考證,韓國的泡菜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詩經》里,出現的“菹”字,在中國的字典里“菹”字被解釋為酸菜,韓國人認為這是世界上首次有文字記載泡菜的文獻。由于韓國所處地理位置的冬季寒冷、漫長,所以在韓國的古代,泡菜在腌制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乳酸菌,是韓國人從食品中取得必要營養的一種途徑。最初的泡菜只是用鹽來腌制蔬菜,到16至17世紀,傳進來的辣椒使泡菜的制作出現了革命般的變化。由于韓國海多,辣椒去除了用魚類制作泡菜的腥味,所以被當做香料使用,從此開始誕生了種類數不勝數的韓國泡菜。
三絕之二米糕精美不忍下嘴
糯米糕,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臺柱子,吃米糕在韓國幾乎是和吃谷物的歷史一樣長。韓國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婚、祭祀,制造糕餅祈求平安。春節或中秋節等節日也制作節日糕餅,農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韓國很多飲食文化和中國十分相似,比如正月十五吃五谷飯,端午節喝菊花酒等。
糯米和粳米都是做韓國米糕的原料,米糕的做法和中國大同小異,有“蒸糕”和“打糕”之分。韓國米糕多做成甜餅和各色花式的點心,甜餅和點心多數有鮮、咸、甜等味道的餡,甜餅還要在外面粘上花瓣并放在平鍋上用油煎。在過去,韓國的貴族非常重視節日吃米糕,在韓國博物館和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就展出著考古挖掘出的數百年前貴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間遺留下來的制作米糕的專用器具。記者在韓國的市場上、在漢城的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在全羅南道順天樂安邑城里,都看到和品嘗了多種精美的米糕,甚至在面對那些制作得五彩斑斕、精美異常的梅花、柚子花、桃心、桑葉、桃子、梨、蘋果、柿子、小西瓜等米糕餅而不忍下嘴。
韓國的年糕(糯米糕)制作,用類似中國的花色糕點木模(米糕的木模非常小,制成的米糕點心一般只有核桃大小,木模有陶制和木制兩種),扣出五花八門和各種形狀的小點心。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米糕,尤其送娘家禮中不能缺,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搬家的時候,還有做米糕分給鄰居的習俗。在韓國的出土壁畫里,韓國的新羅時代(公元676年至935年)就有了打糕的場面,在朝鮮時代(公元1392年至1910年)韓國的米糕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三絕之三水原烤排骨唇齒留香
韓國的陪同老劉告訴我們,如果有人來一趟韓國而沒有吃到水原的烤排骨,那他的韓國之行無疑是打了一個大折扣。當我們第一天到達漢城,對韓式烤肉贊不絕口的時候,老劉一臉不屑地說:這算什么,等我們去水原市吃烤排骨,那才是韓國一絕呢!
在水原市開業已有60余年的“三父子排骨店”最為著名,這里每天的食客可達五六百人,高峰時曾突破過2000人。三層小樓里的各個餐廳布置得韻味典雅,廚師先在大廳前的花園里表演了拿手的排骨制作;滿頭銀發、儀態端莊的老板娘則在旁邊做詳細的技術講解。水原排骨選用的是上等牛的牛脊部分帶骨肉,用刀交錯片成長50厘米、10厘米寬、厚2至3毫米的薄肉片(肉片的尾部僅保留一根骨頭,表示是排骨),然后撒上鹽、香油、芝麻,折疊起來腌制2天以備烤制。上桌時,排骨烤至鮮嫩噴香的8成熟,然后蘸芥子醬或咸肉醬吃,也可以蘸著由香油、糖、果汁、蜂蜜調出的佐料吃。吃水原烤排骨,還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再配以拌蘿卜條、生菜、花菜、辣螃蟹、腌蒜、多種韓國泡菜、醬湯等一起吃,其味道之鮮美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