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巖在太平樓古址下,巖口向南,巖前茂樹叢林,洞內高敞,明嘉靖十五年(1536),靖江王府在清理此洞時,發現宋代“太平通寶”錢一枚,王以此為佳兆,署名太平巖。因后恭惠王朱邦苧繪刻《劉海戲蟾圖》于洞壁,故又稱“劉海洞”。
月牙池位峰之北麓。這里原是靖江王府的御苑,明洪武間,筑靖江王府之城池吋,因勢開鑿為池,池狀如彎月,故名月牙池,它與圣母池、白龍池、春濤池并稱明代桂林四大名池。當年池南有桃林,東為竹圃,北為柳園,四周亭閣榭,為王公貴婦游樂之所。解放前池中建方島,筑小亭,解放后沿池設石凳,載花種樹,為師大師生員工讀書之佳處。
沿峰的西麓的石級,經臺升門,過小謝亭遺址和“螺磴穿云”題刻,登南天門,便到峰頂,峰頂是眺望景致的最佳之處,舉目四望,萬山環拱,層巒疊峰,遙列千重。峰頭石巖上遍布古代游人題刻,大多皆詠吟美景之作。
山周王城,唐代曾建學宮,宋代筑有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園寺,明代建王府,改為貢院。.一九二一年,孫中山集師北伐,駐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