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境內距離黑海約50公里的群山峻嶺之中有一座人口只有2萬余人小鎮,這座滿城盡是白墻紅屋頂建筑的小鎮被周圍聳立的山谷包圍,形成一種與世隔絕的姿態。
待慢慢靠近它之后,你會驚喜的發現在這里被保護下來的不是幾棟古老的建筑,而是整個古老的奧斯曼城鎮被保護了下來,這里總共有2000多座古老的奧斯曼土木小樓,它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古雅精巧,這里是土耳其“最奧斯曼”的地方,它就是——薩夫蘭博盧(Safranbolu)。
薩夫蘭博盧,如今被更多喜愛它的人稱為“番紅花城”,這一地區因生產番紅花而得名,而番紅花在土耳其語的發音就是“薩夫蘭”。
翻開番紅花城的歷史,可以發現它具有重要意義顯赫的地位可以追溯至11世紀,番紅花城最為繁榮鼎盛的時期是在奧斯曼帝國時代的14~17世紀左右,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番紅花城是一座以制作馬鞍和皮具為中心的商業城市,也正因其發達的手工制作工藝為這座小鎮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在18世紀和19世紀,番紅花城富有的居民們用曬干的泥磚、木材和灰泥修建了許多豪宅,如今,正是這些數量巨大的保存下來的奧斯曼時代的住宅為番紅花城贏得了巨大的聲望。1994年,番紅花城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城市。
來到番紅花城之后才發現,見證奧斯曼帝國無數輝煌榮耀的番紅花城顯赫的歷史背景并不是讓人直接愛上它的理由,番紅花城那與塵世隔絕的氣質深深地烙印在每個曾經到訪過過這里的旅人。雖然整座城鎮有些殘破,但并不妨礙它的美為世人所傳誦。
僅僅需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讓你永遠愛上這座光影之城。我從這邊的山頭漫步至另一個山頭,經歷了光影陰晴的瞬息萬變,頭頂上的天空時而烏云密布,時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殘垣斷壁上斑駁的光影似乎在雕刻時光、訴說歷史,至今我都忘不了番紅花城在光影潤飾下煥若新生般殘缺的美麗。
曲徑通幽的小巷、古宅門前零星的小黃花、窗棱上攀著歲月向上生長的藤蔓、被風吹過嘎吱作響的木門……到處都是歷史留下的痕跡。
番紅花城分為3個區域:位于高地的住宅區巴拉爾(Baglar),小巴?康膮^域是位于東南的中心區克蘭柯伊(Kirankoy),一處是老城區(Carsi)。
而生活在番紅花城的人們,他們親切的笑顏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我們的祖先幾千幾百年前踏上絲路來到這里時,迎接他們的應該是同一種禮遇吧,這種世代承襲下來的對“秦”的友好在如今的番紅花城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
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女人是不準許進入清真寺的,但好奇心實在太重就跑去問門口的大叔能不能讓我進去看看,大叔不忍心拒絕我笑著帶我進去了。他把我安置在清真寺的最后排,我學禱告的人一樣盤腿坐在地毯上。
純凈的不帶一絲雜質的誦經聲讓我有一種久違了的心靈上的安寧,回蕩在清真寺里古蘭經的誦經聲,那種置身天籟的感覺我至今都忘不了;貋砦以诰W上搜索過古蘭經的誦經,但怎么聽都沒有當時的那種感覺了。
番紅花城的老城區的每一棟古宅,每一條小巷,每一扇門,每一扇窗里似乎都有屬于它們的故事,我真是愛極了這里。
老城區中心廣場上的大浴室的屋頂,直到離開也沒搞清楚浴室頂上的這些玻璃罩子是干嘛用的。
我對這座小鎮的情感不會被逐日分解,原先書上對它的建筑、它的人文高度的評價都敵不過在那一天握過的一雙手、相視而笑的一瞬間、難舍的一次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