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位于鄱陽湖人長江口右側,屬江西省湖口縣雙鐘鎮,山有兩座,位于鎮南的叫上石鐘山,位于鎮北的叫下石鐘山,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素有“江湖鎖鑰”之稱。它雖然山體小,海拔低,但它卻山崖陡峭,樹木蔥郁,亭榭樓閣,水光山色,成為游人向往之地。宋代大文人蘇東坡的名篇《石鐘山記》寫的就是這個地方。
石鐘山之所以以“石鐘”而名,最早見于《水經》:“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彭蠡是鄱陽湖的古稱。石鐘山的來歷,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據說玉皇大帝建凌霄寶殿時,派大力士籌辦兩個石鐘,大力士遍尋三山五岳,終于找到了兩座形聲如鐘的石山,當即搬回天宮。途徑鄱陽湖時,扁擔折斷,石山一起落下,就成了今日的上下石鐘山。
雙石鐘山之中,以下石鐘山最為著名,蘇東坡當年寫的也就是它。它較上石鐘山為高,形勢亦較之險要,且其風景秀麗,建筑很多,不僅是亂世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治世的人們的游覽之處。自漢唐以來,山上就有樓臺亭閣,如今仍有古建筑二十余處。“一亭高峙豁雙眸,橫鎖西江未許流”的鎖江亭;“樹小花欹撐怪石,亭疏院敞補回廊”的浣香別墅;“一覽亭空四望寬,江湖襟帶枕驚端”的江天一覽亭;“小池波皺風三面,亂石崖圍月一窩”的觀魚池和漁人精舍,還有船廳、懷蘇亭、太平樓、太平軍故壘等,都各具特色。尤其是那刻著“鐘石”二字的石頭,游客爭相敲擊。
關于這兩塊鐘石,它與石鐘山之名稱來歷還有一段歷史公案。北魏酈道元,唐人李渤認為,這兩石敲擊有聲,且聲音清越,山之名由此而來。宋人蘇東坡對其說深表懷疑。明代進士羅洪先則觀鐘石之形,認為它中空而外有穴,里外皆鐘形,因而名鐘石,清人方宗誠則認為鐘石與山名無關,是因山形似覆鐘而得名,清人曾國藩很同意他的看法。這些看法,各有道理,然并不矛盾,可能兩者兼而有之。因為這里有奇特的地質現象所形成的溶洞,洞深廣,水漲涌人,刮風吹人,都會有聲。故而具有“鐘之形”與“鐘之聲”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