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位于江西省婺源縣西南方向的秋口鎮,交通:想從婺源縣城到李坑;可以乘坐每天6:00—16:30分鐘從縣城到江灣和曉起的班車,這些車都經過李坑村路口下站,車程約20分鐘到達。李坑其中的“坑”我認為是一個地洞的意思哦,看來我想錯了,那只是村民都居住于小溪,所以當地人稱“溪”為“坑”。相傳古村初建時,全村村民差不多都為姓李,故名李坑,聽說還有號稱“小橋流水人家”,自己曾經到過江蘇和淅江各個古鎮,看過周莊烏鎮,帶著好奇的心情去看看李坑怎么個小橋流水法。后來明白烏鎮和周莊都是城市化了的“小橋、流水”,李坑和它們很不同,李坑是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溪和傍溪而立的村宅還有跨溪而橫的小橋。李坑村頭的溪水邊有三座標志性建筑:小廊橋、牌坊和文昌閣,它們好象在訴說著李坑村的過去和現在。
走在石板小道上看見獅儺廟,一座廟宇貼緊河邊的石板小道,河上有幾座小橋。
關于這個獅儺廟,我翻閱了不少資料,竟然找不出這廟的具體資料才明白是個新建的廟宇而己。
出獅儺廟,往前走這里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依山傍水的村落,村子不大,古樸的徽派建筑,雖然不及周莊那么有名氣,不過算是一個水鄉,有小橋、流水和人家的。
李坑號稱小橋流水一點也不假,一塊塊木板架在小溪上,連接了兩岸。
這房子是徽派建筑,外墻和大門十分簡樸。進入門口一抬看類似天井,廳堂里也是標準古徽派,精美的木雕訴說著家族的古老和輝煌。
很顯然,這堂經過修整的,里面的東西有仿古建造的成分。
一座黑色高大的申明亭,據說是古時作為村里聚會村民批評違反村規者的場所,頗有點現今議事廳的味道。凡是村中經審查有過錯的人,不許從亭中走過,而必須從亭邊的石頭小徑低頭繞過,以思悔改。
亭子對面的小溪上有座名叫通濟橋,可是貨真價實的單孔石橋,建于明代。
小溪邊就是客棧,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雙龍客棧是李坑的一家農家餐廳,建筑古樸,電視連續劇“青花”曾經在這里取景拍攝過。
雙龍客棧對面的光明茶樓布置得古色古香,沿著茶樓的走廊,有露天陽臺,可以盡情地一邊喝茶一邊享受陽光。
步入李坑,仿佛走進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
李坑最有名望的是南宋時期武狀元李知誠的故居,這位南宋的武狀元李知誠看透了朝廷的黑暗,辭官回鄉隱居,F在的武狀元故居,遺留只剩后花園中有用青石板圍砌的魚塘,清冷冷的水中有數十尾草魚和紅鯉魚在游動。
南宋武狀元李知誠后院的有棵五百年的紫薇樹,樹枝看似枯萎,但是用手輕輕地撫摸樹皮,全樹枝葉會象癢癢輕搖不已,真有意思啊。
上小山坡回看望那房子古老也破舊,這樣的景點,不知道能否維持多久……
在山上俯瞰整個李坑村的面貌,這就是李坑村最有代表性的景色。馬頭墻灰瓦,古樸破舊的民居,仿佛是活生生一幅“古村依山傍水”的景象。
在這里可以欣賞村莊的全景,也看到光明茶樓和雙龍客棧,是好一處得天獨厚的最佳俯瞰地點。
街邊人家的馬頭墻、青磚和灰瓦整體色彩都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談雅的美感。
李坑村民家有樣東西引起了我的興趣,就是叫火桶;鹜暗臉幼泳透怪玫哪就八频模厦嬉话氤ㄩ_,下面可以放入一個火盆,人就坐在上面取暖。由于冬天一到,這里村民幾乎都靠一個火桶,坐在上面吃飯、曬太陽也可以空調省電,火桶成了這里的一大景觀,好象北方人的火炕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