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京的獅子山南,挹江門外,古城墻下,蘇峻湖邊,陽春三月花紅柳綠姹紫嫣紅一片,那里是南京的小桃園。如同金陵數不清的古地名一樣,小桃園也不是一個隨意杜撰的新名稱,據說早在民國初年,家住挹江門附近的一戶姓郭的人家,曾在這里栽下桃樹千株,數年后枝繁葉茂,每到三月陽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引得滿城文人雅士前來踏青賞花,游人如織,歡歌笑語不絕于耳,當時便稱這兒為小桃園。當年擔任護送中山先生靈柩從北京到南京的列車長的劉工天先生也來此處賞花,還曾賦詩一首:“城邊壕畔碧桃花,毓秀亭臺水一涯。迷漫市囂渾不覺,勝棲山野幾人家”。不過后來隨著南京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小桃園所在地區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大片貧民窟、棚戶區,不僅低頭不見路、抬頭碰屋檐,而且每逢雨季,江水泛濫,這里又時常遭水淹,成為抗汛防澇的重災區。近年以來,南京市政府在這里投下巨資,對挹江門、小桃園等地區的環境進行了徹底改造,重新植下萬株桃樹,這才使得小桃園重新恢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賞花勝地。
今日周末,連日乍暖還寒陰沉沉的南京居然晴空萬里,暖意融融。正在琢磨如何打發這一天好時光時,想起了幾天前秋日銀杏同學在玄武湖拍攝的桃花初開的圖片,想必小桃園的桃花肯定已經開放,于是匆匆用罷早餐,直奔小桃園而去。進得小桃園一看,果然片片桃花竟相綻開,花影繽紛,燦若云霞。古城墻邊,蘇峻湖畔,彎彎曲曲的人行步道上,盛開的桃花樹下,到處都是擺“頗似”照相的年輕小夫妻或扶老攜幼的游人,而且幾乎都是一家家,一對對,給人一種溫情洋溢的感覺——怪不得古人用宜家宜室宜人來詮釋桃花,看來桃花花事雖短,但春華秋實,樸素簡單,名惠實至,是最早陪伴人類家庭生活的果樹之一,天生就是最適合一家人觀賞的花木,怎不令人喜之,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