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公園成立于1986年11月,東起和仁溪口,西迄西合歡山,南至奇萊南峰,并沿著奇萊北峰東棱東伸至加禮宛山,北至南湖北山,橫跨了花蓮、南投及臺中三縣;立霧溪為區內最主要的水系,流域面積涵蓋了全境的三分之二,總面積達92,000公頃,僅次于玉山,為臺灣第二大公園。
公園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園內巨峰林立,造就了層次復雜的植物林相,并提供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瀑布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從太魯閣口到文山間,瀑布相當多,最著名的要屬白楊瀑布、銀帶瀑布、長春瀑布、綠水瀑布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流瀑。
燕子口和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讓人心動的自然奇觀,也是峽谷最窄的兩段,臨溪側辟有人行步道供游客漫步欣賞。燕子口對岸大理石峭壁上可見到許多小洞穴,每當春夏之際,常有小雨燕和洋燕在峭壁間穿梭鳴唱,或在洞穴內筑巢,故而得名燕子口。而九曲洞“如腸之回、如河之曲”的隧洞景觀,游客可沿回轉曲折的半明半暗路線欣賞峽谷風光。 此外,公園內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景點:太魯閣牌樓是一中國味十足的小型牌樓;長春祠是為紀念開筑中橫時所殉職人員所建。
太魯閣公園以峽谷及山岳為主要地形特色,峽谷地形以立霧溪最具代表性。百萬年來,豐沛的立霧溪水不斷向下侵蝕,切開了厚度超過1000公尺的大理石層,形成了今日中橫公路太魯閣到天祥間垂直壁立的U型峽谷,造就出公園中最撼人心弦的地景。
公園內名列百岳的高山多達27座,主要的山峰包括了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無明山、畢祿山、奇萊連峰、合歡群峰、大魯閣大山等。南湖大山為區域內最高峰,山容壯大,周圍比列著大小副峰,共同懷抱著上、下兩座圈子谷,獨具帝王氣象;奇萊連峰則包含了北峰、主峰、南峰、卡羅樓山等山峰,素以斷崖崢嶸著稱,其中又以北峰最高,山勢也最險惡。合歡山區則是知名的賞雪勝地,非雪季時則是一片綠野柔和的高山草原,由于有公路通達,已成為郊山化的高山。此外,公園東側的清水斷崖、三棧溪峽谷,亦都是以地質之美著稱的風景點。
太魯閣公園原始森林覆蓋面積廣大,境內從海拔最低的清水海濱到最高的南湖大山,落差達3742公尺;從亞熱帶的樟楠林,溫帶的混合林、檜木林,寒帶的鐵杉、云杉、冷杉,到高山草原、寒原,呈現垂直分布,并有特殊的巖壁植群,及因地形陡峭所造成的“植被壓縮”現象,造就了層次復雜的植物群相,植物種類達 1100種以上。公園內裸露的白灰巖地表多,因此山地石灰巖植被成為另一植物特色,珍稀的清水圓柏即生長在此特殊環境。太魯閣公園植群完整,自然提供了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因而野生動物的種類也極其繁多。 在人文景觀方面,公園的原住民為東賽德克群的泰雅族(太魯閣族),約300年前由濁水溪上游東遷進入立霧溪河谷定居,并以焚山開墾、狩獵、捕魚及采集維生,紡織技術也相當發達。公園還有唯一的史跡保存區——錐麓古道。此外,太魯閣口一帶還有史前的麒麟文化遺址出土。
公園可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變保存區、游覽區及一般管制區五個區域。生態保護區為公園的主體,共有3處,分別位在南湖山區、奇萊山區及清水山區;史跡保存區目前僅錐麓古道一處;中橫、蘇花公路沿線及合歡山區皆列入特別景觀區,當中并于太魯閣、神秘谷、布洛灣、天祥、合流、下梅園、關原、大禹嶺、合歡山等多處設立游覽區。以外地區則列為一般管制區,在不破壞生態、景觀的原則下,允許居民低度開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