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中山路的城隍廟是新竹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臺灣全省規模最大的城隍廟。這是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新竹任淡水廳同知的曾日成修建的,其目的是為了便利政府長官任職及每月進香祈福用,故含有濃厚的官廟性質。日后百姓虔信者日益增多,這里便成為一般民眾膜拜的寺廟。
在民間的信仰中,城隍爺是彰善懲惡、司陰陽兩界之神,其部下神有文武判官、六部司、六將爺、三十六關將、七十二地煞。文判手執生死簿,武判怒目執鋼,牛頭馬面將軍橫眉豎目,且廟內有一烏黑的大算盤,是用來計算人世間的罪惡的,加上廟內光線不佳,幽暗昏黃,頗有陰曹地府之感,令人不由心生敬畏,所以在臺灣省有殺雞賭咒的事情,必在城隍廟舉行,以驗心虧否。另外,城隍爺有縣城隍、府城隍、都城隍之分,各有所司配管轄區域,故雖同為城隍爺,但其神格有別。新竹城隍廟韌為縣城隍,至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廷將臺北府暫置新竹時,新竹城隍便由縣城隍晉升為府城隍。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傳說新竹城隍曾顯靈防御外患,光緒皇帝特頒賜“金門屏障”匾額一方(意為國家屏障);后又因屢有功勛,便被晉封為都城隍。
都城隍廟廟庭雕飾瑰麗,神像雕琢手法精致,正殿供奉都城隍爺,后殿奉招觀世音菩薩。興建至今200多年來,傳說很多,尤其此城隍廟具有都城隍的神格;甚為一般民眾所樂道,有的傳說雖無據可憑,但信徒們“寧可信其有,而不信其無”。此廟一大特色是“光明燈”特多,這種光明燈是青少年為參加考試,而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燈上,以祈求神靈保佑用。光明燈一年365天都不熄滅,有些年紀大的人,就在這上面寫上自己姓名,以求長壽,故也有人稱這些燈為“長壽燈”。此廟另一特色是小吃攤多,全部攤位共有四五十家之多,所賣的小吃包括米粉、貢丸、肉圓等各類臺灣小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攤位,都賣有新竹的兩大特產——貢丸和米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