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隨時能看到的臺灣綜藝節(jié)目,大街小巷能品嘗到的臺灣美食,以及偶像劇中能見到的臺灣各地美景。跟隨小編去看一下臺灣不得不去的地方和不得不嘗的美食吧。
玩轉寶島
不可不去之一:101大樓。位于信義計劃區(qū)的臺北101大樓,是臺北市的地標,這棟總高度達508公尺的建筑,于1998年1月動工,購物中心于2003年開幕營運,辦公大樓在2004年12月正式啟用,大樓的興建完成,也為建構臺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做好第一步硬件工程。融合東方古典文化及臺灣本土特色的這棟前衛(wèi)建筑,造型宛若勁竹節(jié)節(jié)高升、柔韌有余,象征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意涵。運用高科技材質及創(chuàng)意照明,以透明、清晰、營造視覺穿透效果,與自然及周遭環(huán)境和諧融合,為臺北都會帶來視覺上全新的體驗。
不可不去之二:阿里山。阿里山,是臺灣省的著名旅游風景區(qū),阿里山位于臺灣省嘉義市東方75公里,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由于山區(qū)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另外有同名歌曲《阿里山》。阿里山遠不止《高山青》,了解真實的阿里山就應深入到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里面。
不可不去之三:故宮。故宮收藏的文物珍寶,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有序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其收藏品幾乎囊括了整個中華文化五千余年的歷史。博物院內(nèi)65萬件收藏品中,大多數(shù)是昔日中國皇室的收集品,皇室的收藏則始自1000多年前的宋朝。隨著數(shù)字科技廣泛應用在博物館的展覽或硬設備,歷時三年的正館改建工程,于2007年2月改建完工后的新故宮,除了提供煥然一新的展覽手法之外,也增建了數(shù)字學習空間,讓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古文物、欣賞新藝術,甚至為約會地點,視故宮為生活的一部分。承先啟后,再造新局,改建完工的故宮不僅代表華夏歷史的傳承,展望未來更是與當代社會文化脈絡連結的新起點。
不可不去之四:日月潭。臺灣的水庫湖泊型風景區(qū)中應屬南投縣魚池鄉(xiāng)的日月潭最受矚目;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如月鉤,故而得名。日月潭的水源來自濁水溪上游,而濁水溪發(fā)源于合歡山,故日月潭的源頭為合歡山。最早日月潭只是個小湖泊,日治時代,為了發(fā)電所需,日本人從濁水溪最靠近日月潭的武界處,攔砂截取濁水溪流水,修筑了一條15公里長的地下水道,穿過水社大山進到日月潭,淹沒眾多小山丘,而成今之泱泱湖泊。
吃遍臺灣
旅途中,走進一間不起眼卻人氣頗高的當?shù)匦○^子,沉浸在食物帶來的味蕾的愉悅中,真的就可以為整個旅行制造幸福感和滿足感。那些或古老、或創(chuàng)新、或熟悉、或新鮮的餐食,總能不著痕跡的拉近我們和那里的距離,讓我們在陌生的環(huán)境感受到悠然和自在。
不可不嘗之一:擔仔面。從臺南開始走紅的擔仔面,小小的一碗面由川燙過的油面佐以些許豆芽菜及韭菜,淋上熬煮多時的擔仔面便可上桌供人品嘗。若覺得配料不夠豐富,還可以加一顆鹵蛋或貢丸提增口味。
不可不嘗之二:蝦仁肉羹。臺灣四面環(huán)海的地理位置,有著豐富的漁獲海產(chǎn),因此利用各種鮮味制作成小吃,成為民眾飲食文化的一部分﹔蝦仁肉羹便是夜市集里普遍可見的美味小吃。蝦仁肉羹主要以蝦仁羹與少量肉羹一起烹煮而成,并加些太白粉水勾芡,使湯汁更為濃稠、更有咀嚼口感。而且品嘗蝦仁肉羹時,一定要加些烏醋提味,酸酸甜甜的湯汁與新鮮蝦仁羹、肉羹搭配會更加美味。
不可不嘗之三:蚵仔面線。小小一碗看似貌不驚人的蚵仔面線,卻是夜市里不可或缺的小吃美食,好吃與否的關鍵在于蚵仔的新鮮度和面線的Q勁。利用紅面線不易爛的特性加高湯煮后再勾芡,放入以川燙過的新鮮蚵仔和鹵過的大腸,食用時淋上烏醋、特調(diào)醬料等,最后灑些香菜提味便可盡興享用。
不可不嘗之四:蔥油餅。蔥油餅的由來,早期農(nóng)業(yè)社會幾乎家家戶戶都務農(nóng),蔥油餅就是作田的農(nóng)夫最好的點心之一,由于蔥在鄉(xiāng)下地方是隨手可得的農(nóng)作物,農(nóng)人除三餐之外在田里耕田之余的休息時間就是吃著親愛的老婆所作的蔥油餅當點心了,目前臺灣最出名的蔥油餅是“三星蔥油餅”,因為三星的土質呈弱酸性,無工廠污染、日夜溫差大,蔥愛濕卻又不耐水,三星表土底下都是石頭,空隙大、利排水,青蔥生長緩慢,出產(chǎn)品質佳,葉肉厚、蔥白長、纖維少的三星青蔥。以三星青蔥做成的蔥油餅,可以吃出蔥的鮮甜,沒有嗆味,更可以吃到面粉香。